保護文化古跡應遠離“遺老遺少”情懷
http://www.caoliu14.com?2011-12-05 10:32? ?來源:光明日報
我來說兩句
巧合的是,在康熙皇帝下令修建圓明園的同一年,英國航海家丹皮爾把塞爾柯克救離孤島。小說家笛福根據這個故事寫成了《魯濱遜漂流記》。這看似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卻引發全歐洲的探險熱。此后,各國王室不惜代價,資助探險家們開辟新航線、拓展新貿易領域。就在大清皇帝坐在圓明園里“享用天下”的時候,世界早已悄然進入大航海時代,中國也錯過了發展的大好良機,逐漸淪入被動挨打的境地。從這個角度來看,面對“舉全國之力供一人消遣”的圓明園,我們不僅沒有了自豪感,反而更應該深刻反思。
2005年,《紐約時報》首次用中文標題“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云”,發表了專欄作家克里斯托夫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寫到自己游覽古城開封后的感受,他發現這個一千年前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早已今非昔比。他提醒被稱為“現代長安”的紐約市民,在享受眼前繁華的同時,更要理解“繁華如夢”的哲理。
文化發展日新月異,現代藝術方興未艾,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多媒體文化,現在更是蓬勃發展。我們保護古跡、挽留文化命脈固然沒錯,但如果一味沉迷于曾經的輝煌,掉入歷史泥潭,去大搞古跡翻新,這種“閑坐說玄宗”的遺老情懷,不僅浪費社會資源,而且會阻礙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周正原題:保護古跡沒有錯 遺老情懷不可取)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