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30日訊(本網記者 謝添實)今日上午,福建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會議聽取了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執法檢查組組長鄭道溪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檢查報告。
報告指出,我省在貫徹水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效,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及農村畜禽養殖發展迅速,加上近年來河流水量減少,流域水污染整治工作壓力不斷增大,部分河段、湖庫環境問題突出,水環境隱患仍較普遍,一些地區水環境形勢仍然嚴峻。
其中,據環保部門監測,九龍江流域今年1至9月份水域功能達標率和Ⅰ類~Ш類水質比例分別為87%和86%,較上年同期下降了5和6個百分點。閩江流域,雖然水域功能達標率和Ⅰ類~Ш類水質比例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優質水(即Ⅰ類~Ш類水)比例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1.4個百分點。
報告說,農村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污染和工業企業污染是影響城鄉飲用水源水質的主要因素。農村污水垃圾處理工作難度大,不少水源保護區內鄉村生產生活污水直排,垃圾未經處理隨意傾倒。一些主要流域水電站密集,水體自凈能力明顯降低。2010年,局部河段、水庫相繼出現水華跡象,藻類防控形勢嚴峻,威脅到當地群眾飲用水安全。全省飲用水水質監測能力仍不高,地區差異較大,部分水源保護地防護措施不到位。同時,我省尚有1255.18萬農村居民飲用水安全得不到保證。
檢查中發現,我省部分企業未經環保審批非法生產和偷排直排生產廢水的現象時有發生,重污染行業整治步履維艱。全省113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中,仍有39個園區未建成集中污水處理廠。建筑飾面石材整治尚未到位,全省仍有718家零散企業尚未搬入集中區,62個石材集中區絕大部分未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大多數已建或在建的石材集中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也未達到零排放的要求。部分礦區開采之后沒有及時進行生態修復,尾礦處理不規范,植被恢復緩慢,水土流失嚴重,造成下游水質污染。
此外,城鎮生活給排水設施配套建設也較為薄弱。我省市縣自來水廠80%在2000年以前建成,工藝較為落后,對有機污染物、藻類的去除效果較弱,難以應對日趨復雜的水源突發事件。供水管網老化嚴重,管道舊,管材差,管網漏失率高,極易產生二次污染。不少市縣管網仍然配套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徹底,絕大多數集鎮尚未考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處理率普遍較低。
針對存在的問題,報告建議,要堅持先規劃后建設、先定位后開發,確保發展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和嚴肅性。建立制定畜禽養殖長遠發展規劃和長效機制,科學發展畜禽養殖業,防止畜禽養殖污染從干流向支流轉移。盡快出臺開發區管理辦法,對未配套建設污水集中處置的省級開發區申請項目,一律不予批準。加強全省城鎮飲用水水質監測能力建設投入,配備必要的監測設備和人員,加強對供水企業的水質檢測項目、頻次進行檢查監督。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