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1月24日訊 (通訊員 林欣 魏興谷)965年9月12日,對于從南安等工作者沿海地區來永安的110名“文化教育志愿兵”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也是一輩子難以忘懷的日子。 那天,他們這一批熱血青年,背上行裝從家鄉出發,為了山區的教育事業,奔赴被稱做“永安西伯利亞”的青水、槐南、羅坊等公社下屬生產隊,開始了他們的教學生涯。
“當時,我們很單純,熱情也很高,一心要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教給山村的孩子和大人。”目前在市老年大學從事教務工作的退休老師張南水如是說。
1965年,19歲的張南水響應政府“沿海地區知識青年支持山區教育事業”的號召,報名參加了“文化教育志愿兵”,只身一人從南安來到青水公社早安生產隊的一所單人校。學校一至六年級合在一個班,學生共20余人,張老師一個人又當校長又當工友,采用復式教學法上課,語文、算術、自然、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全都要教,中午還要為遠道來學校讀書的同學蒸飯熱菜,晚上還要為夜校掃盲班上課。
張老師回憶道,“有時山村的小道被洪水淹沒,放學時還要護送學生回家,10多個學生一個個背過河去。像這樣,一年中要遇到好多次呢!”
盡管辛苦,但讓張老師高興的是,在早安小學執教的九年里,他送出了百余名畢業生,現在他們在社會的各個崗位上都表現得相當出色,還經常與他聯系。
1974年8月,張老師調入青水鄉政府任文教干部,1999年退二線從事青水學區德育輔導員工作直到2006年光榮退休。這一輩子,他為青水畬族鄉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多次獲得上級表彰,1982年被評為“三明地區模范教師”、1985年還被授予省“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村民們的熱情也堅定了這些“文化教育志愿兵”扎根山村教書育人的決心。“村民怕我們肚子餓,三餐都是用飯甑蒸干飯,用濃米湯加糟菜做湯。”分配在青水三房大隊的吳家雄老師很深情地回憶起當年挨家挨戶吃“派飯”的情景,“山區的農民很純樸,特地清晨挑一擔柴火到公社賣,再買些魚或肉回來給我們吃。”一年的“派飯”生活,受到村民們的熱情款待,至今還讓這批“文化教育志愿兵”心里過意不去。
“第二年,我們自己煮飯,學生家長還經常送來地瓜、糟菜和鮮竹筍等。”吳老師深情地回味著當年和村民們打成一片的情景。
現已古稀之年的傅永川自1965年到西洋公社小螺大隊上螺生產隊當民辦老師后,又在1967年把妻子從老家接了來,一家人從此扎根這里,既是教書匠,又是莊稼漢,成了地地道道的“永安人”。“年紀輕輕來到永安,忙忙碌碌一輩子也過來了。我們的桃李滿天下,我們這批志愿兵沒有人后悔過。”簡單話語卻道出了傅老師及那批“文化教育志愿兵”內心深處的追求,以及對這片“桃李”熱土的深沉愛戀。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