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
家庭教育被嚴重功利化
熊丙奇 (著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狼爸教育”本身就是一個概念化的炒作,炒作的成分大于實際的東西。他的這三個孩子都不是通過國內正常的程序上的大學,而是通過境外入學的模式。實際上這是一種夸大其詞的說法。考上北大就成功了嗎?
具體家庭教育是否成功,更多體現在跟孩子的溝通這一方面上。實際上“狼爸”跟他的孩子每天相處的時間是非常長的,這樣他能夠更好了解孩子,跟孩子溝通。這在現在的家庭教育是最缺的。現在的家長跟孩子的溝通是不夠的。
很多家長只看到別人打孩子打上了北大,并沒有認真去分析背后,也覺得這種教育方式具有合理性并采用,這是不行的。
懲罰教育和打罰教育只是教育過程中一個方式。家長就要告訴孩子,錯了就應該接受懲罰。只是錯的標準是什么、懲罰的標準是什么,這些家長都缺少一個定義。這導致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出現是非不分。要培養孩子對自己錯的行為自己負責。
這反映了現在家庭教育正處于疑惑和焦慮之中。家長只是在簡單地抄襲一種成功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已經比較嚴重地功利化了,認為孩子只要能夠考上清華、北大就是一種成功。這是錯誤的。
應大力倡導個性教育
現在的家庭教育已經成了學校教育的延續,家長在幫老師看孩子是否按時完成了作業、升學的成績等,而不是關注孩子的人格等方面的成長。
傳統的教育模式其實已經發生了變化。像《傅雷家書》中所描寫的,怎么跟孩子談生活、談人格的事情在當今已經不存在了。現在的家長很少去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只關心孩子的成績。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應該大力倡導個性教育。每個人都不一樣,要給孩子空間,讓他們自己成長。教育孩子,就是要呵護他們的個性,發展他們的興趣。
現在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用我們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必須達到。這是我們現在的制度導致的。我們的社會只有單一的評價體系,缺乏多元的選擇空間和多樣的評價體系。90%的學生被10%的機會綁架了,上了北大成了成功的唯一標準,這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悲哀。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