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和世界上的各個民族,都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共同推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但我們現在提倡文化復興,不是復古和西化。否則,我們就要偏離“文化興國”的正確軌道。
復者,恢復也。我們要“復”的,是古代的崇文尚文的制度、氛圍和文化創新精神。在中華五千年歷史中,我們的祖先對文化是頂禮膜拜的。如孔子,他在歷朝歷代,都是“至圣先師”,其地位無與倫比。在一般老百姓家里,供奉的牌位也是“天地君親師”。師者,文人也。古代還規定,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官,其榮耀也勝于武官。就是一個小小秀才,見了縣官也免下跪之禮,如犯了罪,也要先呈請省學政革去秀才功名,才可拘捕。等等。若中了狀元,那更是蓋世榮耀,“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甚至被皇帝老兒招為附馬。你所在的家鄉,國家也撥款在縣城修個十字街。滿清政府那么反動,但對文化名人,也網開一面,只要你沒有實際的反清行動,一般也不去招惹你。另一方面,中國歷代的文人,是非常講文德的,那就是以創新為榮,以抄襲為恥。“文章最忌百家衣”(陸游),講求“不仙不佛不賢圣,筆墨之外有主張”(鄭板橋),“只寫性情流紙上,莫將唐宋滯胸中”(清代陳恭尹)。正因為有這種社會土壤和辛勤筆耕者,中華文化的園地,才能百花齊放。從遠古的《詩經》,到諸子百家的哲思,以及后世的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還有那些琳瑯滿目的各具風采的哲學、科技著作,無不以鮮明的時代特色而輝耀千古。我們今天要恢復的,主要是這種重文輕錢的社會風尚和創新精神,而不是把古人的東西冷飯再炒。
與中華民族一樣,世界上其他各民族,也創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國與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通過長期的滲透、融合,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發展。到了近代,西方列強仗著堅船利炮,橫行于世。他們所代表的文化,也隨之加快了滲透的速度和加強了侵略的力度。而經濟、軍事相對落后的國家,則誤認為西方文化什么都優秀,不加分析、不加選擇地予以崇拜。我們國家有些人也不例外。
中國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其精華和糟粕。我們對這兩種文化,都要本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在吸收優秀文化的基礎上,予以創新,“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黃庭堅),創造于無愧于時代的新文化。(陳天生)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