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清音煥新生
永安古韻,盛世清音。“余音繞梁,三日不絕。”2007年12月26日,當一曲曲幽遠深沉且帶著空靈的古曲,拉開首屆中國古琴名家新年音樂會暨古琴文化節的序幕,如聽仙樂的永安人驚喜地發現,原來古琴聲穿過了時間隧道,在燕城停住了腳步。
這可是永安自己的琴音。在永安古琴文化藝術節召開之后,貢川中心小學上了一堂與古琴有關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研討課。課后不久,有20多名師生,學會彈奏《陽光三疊》古琴曲。畢竟,永安古琴與貢川有不解之緣。
回望歷史,著名的古琴大師楊表正,就是明代永安貢川人,號西峰山人。他一生專注音樂,勤學古琴,是我國音樂史上江派古琴的代表人物。與琴結緣的歷史與現實,使永安享有了“南國琴城”的美稱。雖然永安是出琴師的地方,但是古韻清音想要傳承,也有些不容易。“琴、棋、書、畫”,這是古時讀書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象征意義。可是,自楊表正以來,永安市民間雖然一直有練琴修身、以琴會友之傳統,但幾百年來習琴人數并不見多。
懷其璧,盡其用。2003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的古琴藝術名列其中。開放的永安用世界的眼光重新審視,原來這就是永安的文化。于是,這些年來,永安市以“傳承”為支點,通過傳承古琴藝術,培養古琴新人,著力打造古琴文化這一品牌,讓這“陽春白雪”的高雅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07年永安市投資1000萬元,采用古典園林式建筑方式,規劃設計建設占地面積80畝,總建筑面積4000多平方米,內設楊表正古琴藝術紀念館、培訓中心、古琴藝術研究館的西峰山琴院。
此后,永安市每年都會舉辦一場古琴演奏會,讓古琴愛好者聚集一堂,以琴會友。只要永安有重大演出活動,古琴演奏一定是保留節目。而普通市民,任何時侯,只要想學琴,都可以前往西峰山琴院報名,在那接受免費培訓。
古琴文化逐漸在永安重煥了生機。2008年9月,貢川鎮政府與永安市文體局聯合舉辦了“走進閩派古琴故里——貢川,紀念大明琴師楊表正誕辰488周年古琴音樂會”。音樂會上,來自永安各地的古琴愛好者以弦歌、古琴獨奏、合奏、琴舞等方式演奏。其中,弦歌《秋風詞》,取音蒼古,韻味十足,51位琴手同臺演奏,其情其景其聲令人震撼。
乘勢而上譜新篇。投資100萬元修建占地面積450平方米,建筑面積280平方米的永安“勁草琴堂”,方便授藝及海內外琴友切磋琴藝;成立西峰古琴學會,會址設于永安陽頂山浮流宮;聯手省藝術研究院在永安成立“閩派古琴藝術研究中心”……一浪更比一浪高。
古琴也可以與園區聯系在一起,令記者大開眼界。永安市西峰古琴產業園區,被省文化廳評選為第三批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但愿更多古琴從這里走出來,把高雅的文化帶給大家。”李德輝雖然到永安市文體局工作才幾年,但是對古琴文化充滿了感情。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