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凱里一名中學生見義勇為抓歹徒身負重傷 吳如雄 攝
見義勇為是一項高尚義舉,也是中國社會推崇的傳統美德。但是,現實生活中“英雄流血又流淚”的尷尬局面卻屢見不鮮。一些見義勇為者有的受傷無錢醫治,有的家庭生活困難沒人管,有的因受益者不作證,致使自身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如何依法保障見義勇為者的合法權益,已然成為一項急需共同破解的社會課題。
自今年6月以來,貴州省見義勇為基金會圍繞“見義勇為立法”展開深入調研。該基金會組織社會各界人士、專家、學者,以及見義勇為者或其家屬代表,多次討論,于近日草擬出臺了《貴州省見義勇為獎勵和保護辦法(草案)》。此舉意味著,貴州在推進獎勵和保障見義勇為者的立法中邁出了關鍵一步。
11月8日,貴州省見義勇為基金會理事長林連華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們決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
尷尬——
七成見義勇為者面臨困境
“給多少錢,該怎么給?”面對急需幫扶的英雄的妻子,貴州省見義勇為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卻犯了難。
1994年5月,原貴州省黔西南州興仁縣三菱客運站駕駛員賀相明在行車途中,為保護乘客的生命財產,與持槍攔路搶劫的歹徒英勇搏斗,不幸被歹徒開槍擊中,光榮犧牲。
然而今日,賀相明的妻子生活艱難,僅靠種植一點農作物和在外打工的兩個兒子每月寄一點生活費維持生活。好在今年7月,經貴州省見義勇為基金會牽線,他們家最終獲得了由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提供的幫扶金2萬元。
記者從貴州省見義勇為基金會了解到,該省針對見義勇為的法規條文僅有1994年頒布的《貴州省維護社會治安見義勇為公民表彰獎勵規定》,但該規定過時多年,許多內容已不再適應形勢需要,難以落實。
由于立法工作的滯后,導致貴州見義勇為工作面臨著無章可循、無法可依的尷尬局面。
不久前,貴州省見義勇為基金會開展了各市(州、地)、縣(市、區、特區)從事見義勇為工作人員的情況,受表彰見義勇為人員底數及傷殘、犧牲人員家屬、遺屬生活狀況等調查。調查發現,10余年來,貴州表彰的3000余名見義勇為先進個人中,有70%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生活困難。
但苦于沒有立法,基金會在對其幫扶時面臨著法律、體制的障礙。
貴州省見義勇為基金會理事長林連華告訴記者,近20年來,保障見義勇為者的立法經歷了一個不斷完善發展的過程,由最初的人身保護發展到對生活的保障,由單純的精神獎勵發展到精神與物質獎勵并重。
但是,與保障標準較為明確的一些賠付標準相比,比如交通事故、醫療賠償、工傷賠償等,相應的保障標準比較明確,可操作性強,而且有效地避免了許多爭議和糾紛,“與此對照,由于沒有科學立法,見義勇為的保障標準也就顯得隨意了很多。”林連華無奈地說,立法滯后,保障沒有明確的標準,也沒有系統幫扶,使見義勇為者面臨著“英雄流血又流淚”的困境。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