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先鋒)
個子不高的詹紅荔,有著南國女性的清秀,臉上總是洋溢著慈愛的光輝。作為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法院少年庭庭長,人到中年的她,在有了豐富的閱歷后,在不同人的眼里,閃爍著不一樣的光芒。
南平中級法院副院長許壽輝:
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她全身心地付出
詹紅荔常說,少年犯罪案件,牽動著好幾個家庭,甚至是幾代人。少年審判工作的目的,不是懲罰,而是要教育幫助那些犯錯的孩子醒悟,真誠悔過,重回社會。“挽救一個孩子,就是挽救一個家庭;化解一個矛盾,就是增添一份社會和諧。”因此,身為少年庭庭長的她,對每一起少年犯罪案件,總是在細節上比別人多想一點、在審理中多走一步、在法庭外多做一些。
許壽輝說,正是這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詹紅荔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符合少年審判規律的“三個三不工作法”:
庭前“三個不開庭”:閱卷后對關鍵問題沒有梳理清楚的,不開庭;被告人成長經歷及其社會背景沒有調查清楚的,不開庭;沒有與被告人見面,進行一次心理疏導,了解他們對犯罪問題認識的,不開庭。
庭中“三個不輕易”:被告人沒有真誠悔過的,不輕易下判;有被害人的案件,沒有和解的,不輕易下判;可以判非監禁刑但沒有落實幫教措施的,不輕易下判。
庭后“三個不松手”:入監后延伸幫教不松手;回歸社會后思想出現反復或問題沒有解決的,不松手;發出的司法建議沒有得到落實的,不松手。
她還邊思考邊實踐,努力探索建立少年輕罪前科消滅制度,同時,積極奔走呼吁,建議公安、檢察機關依法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進行分流疏導處理,“能行政處罰的,不移送起訴;能附條件不起訴的,不移送審判。讓一時失足的孩子,進入司法程序之后,在每個環節都能得到合理、有效、及時處理。”
學生小冬,家境貧寒,成績優異,但一念之差偷拿了別人的電腦。對這樣偶犯的少年犯,本可依法適用緩刑。但由于他是外來農民工子女,落實不了幫教措施,判不了緩刑。詹紅荔認為,如果判處監禁刑,對小冬既不公平,又會毀掉這個孩子。為給小冬找一位老專家做幫教人,她6次登門求助。老人問道:“這孩子是你家親戚?”詹紅荔搖搖頭。老人再問:“是受人之托?”詹紅荔還是搖頭。老人有些不解:“那你這么上心是為什么?”詹紅荔說:“這是一個農民工的孩子,他的父母背井離鄉就是為了將孩子培養成才。我不忍心讓他們希望落空。只是想請您盡一份力,給孩子一個新生的機會。”老專家被感動了。幾年后,小冬順利考上了省內一所大學。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