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畫像
納蘭性德在去世三百多年后能夠再度走紅,不僅僅是因為他的那些哀婉纏綿的詞具有穿越時空的獨特魅力,他那短促而光芒四射的人生同樣令人感慨,作為清代早期的一名貴族子弟,納蘭性德卻對漢族文化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愛,對漢族布衣文人也滿懷同情之心。所有這些,都為他的一生罩上了迷人的光環,并成為后人懷念他的“引子”。
A
納蘭性德(1655-1685),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原名納蘭成德,為避當時太子“保成”的名諱,改名納蘭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為胤礽,于是又改回成德。其父是康熙時期權傾朝野的“相國”明珠,母親覺羅氏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而其家族那拉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同屬“葉赫那拉氏”后裔的著名作家葉廣苓,在小說中對此有過詳細的描述。納蘭性德的曾祖父名金臺什,為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萬歷十六年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其后納蘭家族與皇室的姻戚關系也非常緊密。
納蘭性德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兼習騎射,堪稱文武雙全。17歲入太學讀書,深得國子監祭酒徐文元賞識,并推薦給其兄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徐乾學;18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19歲準備參加會試,但因病沒能參加殿試。而后數年他拜徐乾學為師,發奮研讀,用兩年時間主持編纂了1792卷的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受到皇上的賞識,也為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他又把求學過程中的見聞和學友傳述記錄整理成文,用三四年的時間編成四卷集《淥水亭雜識》,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多方面的知識。24歲時,納蘭性德將自己的詞編選結集為《側帽集》,后更名為《飲水詞》,后人將其增遺補缺,得詞348首,名為《納蘭詞》。
22歲時,納蘭性德再次參加進士考試,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破格授予他三等侍衛的官職,以后升為二等,再升為一等。作為皇帝身邊的御前侍衛,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隨皇帝南巡北狩,游歷四方,奉命參與重要的戰略偵察,隨皇上唱和詩詞,譯制著述,甚稱圣意,并多次受到恩賞,是人們羨慕的文武兼備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隨身近臣。
也許是造化弄人,納蘭性德雖然生于鐘鳴鼎食的天潢貴胄之家,可他偏偏“雖履盛處豐,抑然不自多。于世無所芬華,若戚戚于富貴而以貧賤為可安者。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納蘭性德交友“皆一時俊異,于世所稱落落難合者”,如漢族布衣文人顧貞觀、嚴繩孫、朱彝尊、陳維崧、姜宸英等等。納蘭性德不僅仗義疏財,而且敬重他們的品格和才華,當時的許多名士才子都圍繞在他身邊,他的住所淥水亭因文人騷客雅聚而名噪一時,在客觀上促進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榮。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