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商超新模式
民間資本來“參股”
“高房租也是導致實體書店敗退的直接原因。”從實體書店轉型傳媒公司的劉先生告訴記者,之前他經營的實體書店僅有300平方米,各項成本加起來,每月必須有25萬元以上營業額,才能收支持平。“如果房租再提高,不要說保證利潤,公司還要虧本。”
“今年國慶節,門店銷售60多萬元,但難以保證門店贏利。”陳文偉總經理稱,正規渠道中,書店毛利潤在20%左右,但是網上書店與電子書閱讀器的雙重沖擊,以及高企的房屋租賃成本,正成為壓在實體書店身上的“三座大山”。
“新華書店今后將發展以圖書為主業的多元經營模式。”陳文偉告訴記者,他們再投資400多萬元,對新華書店溫陵路門店重新裝修,經營面積由原來的700多平方米增加到2000多平方米,圖書品種從3萬多套提升到10萬多套。
談起即將興建的東海新圖書城,陳文偉介紹,新址建筑面積3萬多平方米,將是一個包括圖書經營、繼續教育、文化禮品等在內的多元經營場所。“新圖書城還將參照商超模式,提供場所,由民間資本通過租賃形式,在其中以專柜或專營店形式參與經營。”
線上線下一條龍
衍生服務搞副業
民營實體書店也在轉型。“雖然很少推廣,但是網絡訂單已接近實體書店銷售額的10%。”2009年,靈感書屋開始發展網絡賣書。鄭正鋒總經理稱,網絡銷售實惠便捷,受到很大一部分青年消費者的青睞。此外,公司還為高校圖書館圖書編目服務,“通過衍生服務,多元經營,打造文化服務平臺。”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多數實體書店在搞“副業”,除了圖書銷售外,經營范圍還涉及音像、IT數碼產品、玩具、文化用品等等,有的書店還兼營培訓班、咖啡廳等。
“全市實體書店的銷售額每年在六七千萬元。”陳文偉估算,新華書店全市門店一年銷售額在3000萬元左右,占實體書店銷售額一半以上份額。他預計,今后建造圖書超市,不僅可能引發實體書店的重新洗牌,還可以通過圖書銷售、教育培訓、文具禮品等綜合文化服務,營造濃厚文化氛圍,推動包括圖書發行產業在內的文化大發展,“畢竟,目前泉州人均購書量在全省排名與泉州的經濟地位還‘不相稱’。”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