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孤寡老漢義務擺渡20年 住草庵水電不通(圖)
http://www.caoliu14.com?2011-11-02 15:32? ?來源:大河網
我來說兩句
B
義務擺渡20年
2007年左右,襄城縣地方海事處在這里設立了“苗府渡口”,并專門建了候船亭,更換了擺渡的船。海事處還專門對老人進行了簡單的培訓:超過5級風不渡,水大也不能渡,并向他核發了營運證,過一段時間還會來查看一番。
最早在此擺渡的并不是王丙心。幾名經常坐船過河的村民說,原來在此處擺渡的是苗府村一個苗姓男子。對經常過河的村民,苗收糧食;對于不熟悉的路人,苗收錢。一開始,在人多忙不過來的時候,王丙心會過來幫忙,后來苗當上電工不再擺渡后,王丙心買下船,開始義務擺渡,如今有20年了。
王丙心早年因為家貧,沒能成家。上世紀70年代,父母先后去世,他就獨自搬到汝河河套里搭個草棚靠捕魚為生。當時,正值壯年的他干活不惜力氣,經常幫苗撐船。最初是木船,后來換成了小鐵船,再后來才換成現在的大鐵船,摩托車也能放上去。原來使用木篙撐船,后來為了安全起見,就在河兩岸各栽了一個大木樁,木樁上拴上鋼絲繩,只需手不離繩,憑借水的流動,就能把大鐵船一點一點移向對岸,這樣也能省力不少。
聽說記者采訪,襄城縣苗府村的范國停一坐上船就說,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老人就在此擺渡,“不管認識不認識,從來不收錢,最多遞根煙”。范說,他東南西北在全國跑了幾十年,沒見過和老人一樣干活不提錢的。河道里,冬天刺骨冷,夏天酷熱,但無論春夏秋冬,無論刮風下雨,老人都堅持在河道上擺渡。
幾乎每個乘船的人,都能說出王丙心的好。這個說,遇到老弱病殘的乘船,他經常會背下船,送一程;那個說,遇到推架子車或者帶東西多的人,他會主動幫忙……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