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隔空嘴仗到微博對罵 如何反思明星罵戰
http://www.caoliu14.com?2011-10-30 16:28? ?來源:國青年報
我來說兩句
姜昆與郭德綱的微妙關系,一直是某些媒體津津樂道的話題。像之前“姜昆宣稱取締小劇場,德云社對姜昆群起而攻之”這樣的新聞,后來都被證明是別有用心的炒作。
不止姜昆和郭德綱的沖突被大炒特炒,就連霍思燕和黃奕這樣的爭風吃醋,網絡報刊都是大篇幅可勁兒招呼,大有抓到了一個“文化事件”的驚喜。
明星的一點“糗事”為啥總能變成“特大新聞”?有人說這是明星的生存需要:新人入行,要閃亮登場;過氣明星,要卷土重來;活兒不精的,戲不夠、緋聞湊;正當紅的,還要錦上添花。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媒體的生存壓力與日俱增,不靠“軒然大波”,沒有這樣的“公共事件”,點擊率、收視率怎么完成,又有誰來買報紙呢?
于是,明星們時不時出點兒狠招、下點兒猛料,把一些媒體推向了“娛樂至死”的境地。在向著點擊率、收視率、發行量一路狂奔的時候,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早被拋在了腦后,而他們通常掛在嘴邊的托辭是“公眾需要”。
公眾:圍觀需要高品格的“娛樂精神”
相比稍顯含蓄的暗喻諷刺,言辭激烈的明星罵戰似乎更為吸引公眾眼球。
今年7月,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生在報刊上發文批周立波“讓觀眾看到的是膚淺的思想和低下的教養”,周立波立即“粗口”微博回應:“您的語文是生理老師教的吧”,“印象中同濟大學不出藏獒”。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