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草根慈善僅靠道德魅力維系 期待跨越三道坎
【“刻板”的現實】
找不到業務主管單位,就無法登記注冊,很多公益組織就成了“黑戶”,得不到權威部門的認可。
無法注冊 成了發展最大瓶頸
泉州地面上的草根慈善組織,究竟有多少家?目前還沒有個準確數字。
泉州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說,在泉州市一級登記批準成立的慈善類機構,唯有泉州慈善總會1家,而愛心類機構沒有。泉州大開元扶貧救災公益協會、愛心公益協會分別登記在縣(市、區)一級。而其他的草根慈善組織,都沒有登記獲批。它們沒有注冊的原因,不是因為不想注冊,而是一直找不到門路,這也是泉州民間公益組織發展面臨的最大瓶頸。
該負責人介紹,按規定,在民政部門登記的有三類組織,分別是社會團體、基金會和民辦非企業單位。這三類組織的管理則是以“雙重管理體制”為原則,就是說除了民政部門外,還必須要有一個業務主管單位。只有經過業務主管單位確認之后,才能夠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目前,這些民間公益組織注冊登記的審批權在省民政廳,如果找不到業務主管單位,根本無從登記。
很多公益組織由此成了“黑戶”,沒有公章,沒有權威部門的承認,接受捐款和捐物也成了“合情不合法”的行為,很難得到人們的信任和社會的支持。
該負責人說,一方面,這使得企業和個人都不敢與其開展深入的合作;另一方面,這些公益組織“不好管、不敢管、不主動去管”,沒有一個部門愿意作為業務主管單位。這些團隊該如何“轉正”,他們心中也沒譜。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