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家庭“呵護”是自閉癥主要成因
■分析
去年廣東省就有超過15萬的自閉癥兒童。專家認為,這與家長工作緊張,無暇陪伴孩子或對孩子表現得急躁、缺乏耐心有關。
兒童自閉癥過去的發病率為千分之二左右,現增加為千分之七左右。患自閉癥的兒童多有語言障礙、多動、不合群等。這些孩子上學后多會出現學習障礙,長大后在與人交往時也會遇到困難。據調查,患自閉癥的兒童一半以上父母性格急躁、經常訓斥孩子或家里只有老人單獨帶孩子。
另外,專家指出,信息污染是有關專家認定的是目前自閉癥兒童日趨增多的罪魁禍首之一。人類被信息包圍、淹沒,造成一部分人在潛意識里對信息的排斥和對人際交流的厭倦,從而“影射”到了后代身上。而社會競爭的加劇、生存壓力的加大,導致家庭沒有親情愛意,也是孤獨癥的一大誘因。
應試教育是“心魔”
除了缺乏家庭“呵護”,應試教育分數至上的評判方式容易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出現斷層。專家指出,孩子本身沒有太多的攀比觀念,他們最需要的恰恰是安全感。于是當父母給孩子貫徹競爭意識時,孩子不太容易接受甚至會抗拒,長此以往,家長與孩子就產生了溝通上的斷裂。
社會轉型時期,在與父母親地域隔離、情感疏離等環境的逼迫下,應試教育分數至上的評判方式成了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更成為不少孩子的“心魔”。盡管2010年學生因考試壓力而患上心理疾病的數據尚未形成,但大部分心理專家都認為,校園學生因學業原因患自閉癥的個案并沒有減緩的趨勢,而且因此造成犯罪事件和自殺事件也在不斷增多。
有專家在會上尖銳地指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本身就是錯誤的。
“當前,人們的意識和處事方式在發生集體轉型,人與人之間沒有連接感。因此,個體之間需通過競爭來尋求存在價值,從而導致產生一種集體焦慮。”王麗萍分析道:“焦慮的父母只好把塑造完美自我的愿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而對于這種行為產生的結果,姚一敏則用接觸過的案例說明;“很多案例都反映,孩子在取得高分后突出發出‘學好又如何’的疑問。”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家長自我意識的扭轉開始。”姚一敏從心理學的角度上分析,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心理上的波動,就是俗話說的“心靈感應”,家長的意念會在無形中傳達給孩子。因此,家長首先需要做的是每天及時清理工作上的不良情緒。“只要家長懂得停下腳步,將心比心,找尋自己小時候最希望得到的愛和尊重,那么孩子自然能夠感受得到,也同樣會理解和尊重家長的意愿。”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1-09-27專家:自閉癥多青睞高知家庭是誤導
- 2011-09-11孩子別怕老師不放棄 洛江自閉癥兒童培訓中心見聞
- 2011-06-20中華小姐大賽悉尼賽區為自閉癥兒童舉行慈善募捐
- 2011-05-11福建省制圖院志愿者服務隊開展關愛自閉癥兒童活動
- 2011-01-25女子做臨時工獨立養育自閉癥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