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同為女子的秋瑾,更有心心相惜之情,她在一首《滿江紅》詞中寫到:
骯臟塵寰,問幾個男兒英哲!算只有蛾眉隊里,時聞豪杰。良玉勛名襟上淚,云英事業心頭血。醉摩挲長劍作龍吟,聲悲咽。
自由香,常思爇;家國恨,何時雪。勸吾儕今日,各宜努力。振拔須思安種類,繁華莫但夸衣玦。算弓鞋三寸太無為,宜改革。
欲以秦良玉為榜樣,拯救國家、黎民于水火之中。
初步統計,后世記述秦良玉的作品多達九十余篇,其中國外作品三篇;體裁有詩詞、劇作、電影、電視、對聯、小說、文獻資料七種。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⑥秦良玉忠義精神的形成與其生活的環境這股“源頭活水”不無關系。
一、就家庭環境而言,秦良玉出身在忠州一貢生家庭,其父秦葵,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知識分子。良玉“性穎異,饒膽略,幼通經史,工詞翰,且與兄邦屏、弟民屏同習騎射,究心韜略。”⑦良好的家庭教育,練就了她文武兼資的過硬本領;而以儒術為傳家寶的傳統知識分子家庭,又為培育她忠君愛國、“執干戈以衛社稷”⑧的思想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二、就生活區域而言,秦良玉生長、生活的忠州、石柱屬古巴國之地,人民彪悍尚武,講義氣,重氣節,其風由來已久。據《華陽國志.巴志》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可見,巴人的勇銳善戰,在殷周之際,即聞名于中國。而石柱又是巴人與白虎復夷雜居之地,以射白虎為業的白虎蠻在秦漢魏晉以來就以勇猛善戰著稱于世。姑不論秦良玉族屬如何,但正如董其祥先生在《秦良玉及其遺物》(1992年<考古研究>)一文中指出的,她“繼承了巴賨人民的尚武精神。”
至于講義氣、重氣節之風,自巴國建立以來便已開啟其端。從戰國時“割頭保城”⑨的巴曼子到三國時期“寧愿斷頭,不肯投降”⑩的嚴顏,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忠州、石柱也是接受儒家文化最早的區域之一。尤其到北宋紹圣兩年,號稱“北宋五子”之一的理學大師程頤貶官涪陵,在北巖點易洞著書立說,創建了“涪陵學派”后,重倫理、講綱常的儒家思想進一步滲入到涪陵及周邊毗鄰的忠州、石柱等地區,與當地原始民風民俗有機結合起來,無疑對當地人民忠君愛國重義思想的形成產生巨大促進作用。爾今,在石柱、忠縣地區農家正堂屋前供奉的以“天地國親師”為核心內容的神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種忠義思想對當地影響之深遠。對生于斯、長于斯的秦良玉來說,這種影響更不待言。
三、“國恨家仇”,是激發秦良玉忠義精神的“催化劑”。正如陳世松先生在《論秦良玉》一文中所言:“秦良玉最初本是抱著‘萬里展志’的思想投身遼東戰場的,秦邦屏和石柱土兵的死難,國憤和家仇相結合,進一步激發了她萬里請纓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意識。”
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研究生部
崔利軍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附:(1)秦良玉頭盔、甲衣、朝服、朝笏、太子太保總鎮關防銅印圖(攝于重慶三峽博物館)
(2)涪陵北巖點易洞圖(攝于重慶三峽博物館)
注:
①⑤錢海岳《南明史.秦良玉傳》(中華書局標點本2008年版)
②谷應泰《明史記事本末.援朝鮮》,常征《楊家將事考》第256頁
③常明《四川通志.人物.石柱直隸廳》卷百五十二(嘉慶刻本影印,巴蜀書社1984年版)
④張廷玉《明史.秦良玉傳》(中華書局標點本1982年版)
⑥朱熹《方塘》
⑦王槐齡《補輯石柱廳新志.土司志第七》(道光二十三年刻本影印)
⑧《鳴玉溪錄全書》第七種(《忠州秦氏家乘秦太保忠貞侯傳》)
⑨常璩《華陽國志.巴志》
⑩陳壽《三國志.蜀志.張飛傳》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