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秦良玉傳》札記 ——論明末女將秦良玉的忠義精神及其影響
文/崔利軍
秦良玉,字貞素,忠州人(重慶忠縣),明末石柱宣慰使,憑籍戰功,累官至太子太保、鎮東將軍,封忠州侯,賜一品誥命夫人,謚忠貞,①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見諸正史將相列傳記述的女將軍。
《明史.秦良玉傳》載:“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武肅然。”終其一生,自她隨夫平定播州(貴州遵義)土司楊應龍叛亂始,秦良玉就嶄露頭角,表現出過人的膽略和非凡的組織能力,到丈夫馬千乘因得罪內官邱乘云冤死云陽獄,她以一寡婦承襲石柱(重慶石柱)土司以來(按《道光補輯石柱直隸廳新志.土司第七》載:千乘子祥麟,字瑞徵,千乘死時尚在襁褓。土司例:子幼則妻襲。朝命良玉領司職。),秦良玉歷經援朝御倭②、北上勤王抗擊后金、平定蜀永寧(四川敘永)宣撫使奢崇明叛亂、圍剿羅汝才、張獻忠農民軍、明亡后以石柱一孤邑抗衡清軍之事,大小戰事不下百起,其卓略的軍事指揮才能和組織能力也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其極盡臣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君愛國言行也廣為世人贊頌。
觀秦良玉一生行狀,尤其值得一提的有兩件事。一是在崇禎三年(1630年),永平(河北盧龍)、灤州、遵化、遷安四城失守,畿輔震動,崇禎皇帝詔天下勤王,各鎮卻因中原荒旱、流寇四起,自保不暇,逗留不前。而“良玉獨慷慨誓眾,裹糧率師”,③奉詔勤王。秦良玉急公赴義的壯舉,令崇禎皇帝感動不已。于是,“莊烈帝(崇禎帝謚號)優詔褒美,召見平臺,賜良玉彩幣羊酒,賦四詩旌其功。”④現附詩如下:
一
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繡里握兵符。
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二
蜀錦征袍手制成,桃花馬下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三
露宿風餐誓不辭,飲將鮮血代胭脂。
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四
憑將箕帚清皇都,一派歌聲動地呼。
議看當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在詩中,崇禎帝朱由檢肯定了秦良玉的忠君愛國精神,并對她寄以殷切希望,希望她打敗后金軍,“凱歌馬上清平曲”、“憑將箕帚清皇都”。身懷“國憤家仇”的秦良玉果然不負厚望,匯合諸軍,很快收復被后金攻陷的永平四城。
二是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陷北京城,崇禎皇帝吊死煤山的消息傳到石柱以后,“良玉衰絰北向大哭。及清軍入蜀,良玉語其眾曰:‘吾一婦人,受國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虜哉?’與所部中軍江國紀等約曰:‘從虜者族無赦。’”⑤其求忠孝、重氣節之情溢于言表。
故張廷玉在《明史.秦良玉傳》中盛贊:“夫催鋒陷敵,宿將尤難。而秦良玉一土舍婦人,提兵裹糧,崎嶇轉戰,其急公赴義有足多者。”令那些手握重兵,大敵當前縮首不前的七尺男兒都感到汗顏。《南明史》編撰者錢海岳先生也贊嘆道:“良玉以巾幗效命疆場,古所未有也,跡其忠忱武略,足愧須眉已。”
誠然,于今而言,秦良玉的所作所為有明顯的愚忠成分,這是由其所處時代所決定的。作為一名女子,一名民族地區的女子,在國難當頭,當許多男兒都逡巡不前之際,挺身而出,其急公赴義的壯舉和大義凜然、誓死不做“亡國奴”的愛國精神,的確令人欽佩。正因為如此,后人如鑒湖女俠秋謹、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等都對她贊頌不已。郭沫若于1943年抗戰后期,為教育群眾爭取抗戰的最后勝利,以《詠秦良玉》為題,在重慶七星崗的文化工作委員會辦事處內寫下絕句四首,其詩如下:
石柱擎天一女豪,提兵絕域事征遼。
同名忌殺當時左,只解屠民意氣高。
兼長翰墨誓同心,一來征袍萬里心。
艷說胭脂鮮血代,誰知草繳有金音。
平生報國樂爭先,隆武新頒瞬兩年。
八月關防來蜀日,南朝天子又賓天。
萑苻滿地咎安歸,障日胡塵接紫微。
無復當年風虎意,空余白桿映斜暉。
郭老在詩中高度贊揚了秦良玉為國為民的愛國精神,充分肯定了秦良玉的歷史功勛,激發了全國民眾的抗戰愛國熱情。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