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教學管理風格
毛澤東用“世界是我們的”鼓勵大家親近社會,將世界作為個人成長的舞臺,樹立遠大的理想,具備寬廣的視野?!笆澜缡俏覀兊摹保晕覀冴P心世界。一旦關心世界,就發現世界超出學校的圍墻而屬于天下人。于是,“做事要大家來”就意味著要團結所有的人,而團結人就先要了解人,這需要個人具有大心量和大智慧。古人說:“心小志大者,圣賢之倫也?!泵珴蓶|的教育工作起于“大志”,但在入手處,十分強調從此時、此地的身邊事做起,從基層做起。
毛澤東的教學風格淵源有自,出于他個人的學習風格。毛澤東特別熱愛學習,即使在擔任主事期間也時常反省自己的學習,在任主事兩個月后,他曾在信中向蕭三談道:“我近覺得僅僅常識是靠不住的,深慨自己學問無專精,兩年來為事所擾,學問未能用功,實深抱恨,望你有以教我?!保ā睹珴蓶|年譜》上卷,73頁。)毛澤東還特別善于在實踐中學習。在任教小學三年前的暑假,毛澤東和在楚怡小學當教員的好友蕭子升以“乞丐”身份做了一次長途游歷。這是一次既艱苦又有趣的經歷,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從長沙到寧鄉、安化、益陽、沅江,他們行走于社會底層,路上遇到過老翰林、老同學、普通農戶、商人、政府官員、寺院方丈,在交談的過程中對社會各階層的狀況有了直接的認識,收獲了非常難得的經驗。出身基層的毛澤東對基層自然有感情,如果本此而去接觸基層還是個“愿不愿”的問題的話,那么,智慧則表現在“能不能”的問題上?!霸覆辉浮边€是針對自己而言,而“能不能”則要真心誠意地以更大的視界敏銳地察覺別人的所想所愿?!霸浮迸c“能”相倚而成,或者說,“仁”與“智”合二為一。毛澤東就是通過接觸和了解民間基層而逐漸成就政治家氣象的。如果說毛澤東在課堂上對時務的重視、在課堂外對社會實踐的關注尚屬“事”的一面,他也同時用與“事”相應的“人”的品格感染和影響大家。毛澤東在政治上的成功與他重視基層的特點分不開,這里面是一種現實的考量,但能夠接受和順應這一現實,則與毛澤東個人的心胸和性情極有關系。
在毛澤東的教學和管理中,他打通學校內外,透露出極其樂于而且善于做聯通上下的工作,讓大家體會到“世界是我們的”,從而進入“做事要大家來”的氛圍中。從毛澤東的大教育觀的視野中完全可以看到他此后事業的端倪。20世紀,人們的知識、觀念發生著變化,而在只能以“打”的方式實現天下公道的情況下,“力”“勢”都要表達在“理”的范圍內,所以,重新收整人心是打天下的題中之義。毛澤東將要在一個更大的空間里完成一名準教師的任務,他面對的是對民、軍、政全方位的社會動員任務,他對軍事提出政治要求,加強士兵文化教育,就包含著一種讓“力”走上“理”的軌道的意思。讀毛澤東的著作,我們會讀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樣代表著中國共產黨人的謙虛同時也是自信的話,我們會看到他在1929年為紅軍代表大會起草的決議中包括“士兵政治訓練問題”,他細致地寫明:啟發式;由近及遠;由淺入深;說話通俗化;說話要明白;說話要有趣味;以姿勢助說話;后次復習前次的概念;要提綱;干部班要用討論式。(參見《毛澤東文集》第1卷,104~10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我們還會看到他在1939年這樣鼓勵邊區的小學教員:“你們是新人,都有新氣象,正像抗大、陜公的同學一樣。這種氣象是民族的新生,是革命的生動力量,這是非常寶貴的。只要你們努力,在工作中學習,你們中間一定可以出尖子,出道理懂得多的人。你們是不是將永遠做小學教員呢?那也不是。你們辦學校,可以研究教育方法,可以創造道理,創造新的教育法,變成一個教育專家?!?(《毛澤東論教育》,81~82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細細品讀,我們會在毛澤東對干部、對戰士、對教師、對民眾的各種講話中找到那位附小主事、夜校老師的形象;當毛澤東對“新人”充滿期待,樂于接受“導師”這一稱謂的時候,我們會將此聯系到毛澤東成長于其中的那種求改進、求啟蒙的新文化運動的氛圍。想到這些,我們會不會對他在《少年中國學會會員終身志業調查表》中“終身欲從事之事業”欄目下填寫“教育事業”有更多的理解呢?我們不正是看到了那個自認“最適合于教書”的青年毛澤東嗎?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