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9月11日電(記者蔡玉高)你可能難以置信,但他們確實如此: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每周休息一天半;經常遭遇誤解,甚至被當成傳銷;每月工資2000元,沒有其他福利……
這是26歲的翟榮芳堅守的崗位——社會工作者。
他們是怎樣的一群人?為何選擇這份職業……記者近日走進南京市協作者社區發展中心,找尋答案。
在南京市內北圩路邊一幢二層橙黃色小樓內,1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里擺著四張簡易辦公桌,滿地材料。看到記者,翟榮芳急忙起身招呼,“有點擠哈!這里是社區免費借我們的。兩邊是圖書室和活動室,都用來給農民工子女放學后或放假期間學習與活動所用。”
南京市協作者社區發展中心,2007年成立,在建鄴區民政局注冊,4名專職工作人員,其中3位“80”后。“只要與農民工有關的,如工傷維權、討薪、子女教育,我們都‘管’。”翟榮芳這樣描述她的工作,“凡是找上門的,我們一定竭盡所能。我們不是簡單地介入,而是告訴他們遇到問題時該怎么做,為的是促進他們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與辦公室不同,20多平方米的活動室明亮又整潔,桌子、板凳、書架一應俱全,墻上掛著幾面農民工送來的錦旗。聽說,這里的物品幾乎都是別人贈送,有的還有感人的故事。就拿10多張木質板凳來說,去年中心幫助一位民工要到了工資,事后他非要捐出1000元。他的錢來之不易,中心當然不收。雙方最后“妥協”,他看這里用的是塑料椅,就買了木質板凳送來。他說,這些凳子質量好,孩子們坐著踏實。
沒有驚天動地,就是一點一滴的累加,在不到4年里,3個“80”后撐起的草根組織服務流動人口達10多萬人次。“這些都歸功于愛心企業與志愿者們的無私投入。”翟榮芳謙虛地說。
反復掂量著“10多萬”這個數字,又想起那些錦旗與板凳,記者慢慢體會到翟榮芳們工作的價值所在。
“為何做社工?”記者問。
“說實話,工作與最初想象有很大落差,壓力大、待遇低。曾想過退卻,不過,現在想通了,就是因為有人需要。”翟榮芳說。
“如果有高薪工作,你會離開嗎?”記者試探著問。
“前兩年有可能,現在肯定不會。”翟榮芳堅定地回答,“社會對社會組織的需求越來越大,如幫扶農民工、居民養老、環境保護等,你不做,他不做,那誰來做呢?我也舍不得這個集體,大家一起為農民工融入城市努力,雖然辛苦但很開心。”
來自河北的“80”后王瑞海是翟榮芳的同事。他說:“活在世上,不能光為了錢,還應有別的追求。”
快中午12點了。“就留在這里吃飯吧。”不容記者推卻,翟榮芳已打開柜子舀米,“稍等下,今天輪到我做飯。”半個多小時,三盤菜端了上來:清炒黃瓜、清炒芹菜、洋蔥炒肉絲。吃飯時,翟榮芳算了一筆賬:大家搭伙,輪流做飯,平均每人每頓只要4塊多。那一刻,記者忽然明白她說的“工資,基本夠用”。
草根人組成的草根組織,關注著草根群體,背后是社會亟須的草根情懷。這是對翟榮芳們工作的最好詮釋。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