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吃儉用攢錢助學
有4個女性幾乎年年上捐資芳名錄。她們分別是78歲的陳線、70歲的曾妹、81歲的陳素英、78歲的林配。今年,她們的名字緊挨著,捐出錢不多,200元至300元不等。但村民們告訴記者,這些錢來得不容易,是這幾位阿婆從拾荒、剪邊角料中,一分一分摳下來的。
78歲的陳線阿婆身子有些佝僂,牙齒掉光了。昨日中午12時多,驕陽似火,記者在一條村道上見到她,她手中拿著一個黑色的塑料袋,在路上搜索。看到土堆里有個礦泉水瓶,馬上彎下身子,麻利地撿起來。收獲最多的時候,她一天能撿上百個瓶子。平時,兒孫們也會給她一些錢,這些錢夠得上她補牙了,可她就是舍不得。2008年汶川地震時,她主動來到村委會,捐款100元給災區。
昨日13時多,在村老人協會會長吳來水的帶領下,記者來到陳素英阿婆的家里。她與老伴住在一座破敗的舊厝里,瓦片長滿雜草。此時,她正坐在椅子上撕鞋底邊角料。這些邊角料可以賣錢,一斤四五毛。
陳素英阿婆說自己有點聾,眼睛也不好使,很多時候就是憑感覺在撕鞋底。這些鞋底是從村中的道路、民宅邊收羅來的,有時用袋子裝回來,多的時候就分批提。老伴是名老黨員,近年來病痛不少,今年“七一”時,還有人來慰問他。不過,即便生活并不富裕,阿婆還是堅持捐資。她說,她有3個孫子考上大學,這讓她很驕傲,她幫不了太多忙,就在家里撕鞋底邊角料,攢下一些錢,每年捐給村里的大學生。
人情味感染后輩
“念書才能有好‘頭路’(前途),不念書只能當睜眼瞎,別人捐得多,我的少,但是也要支持。”陳素英阿婆并沒有說出太大的道理來,但聽著讓人溫暖。午飯時,兩位老人吃稀飯,配早上剩下的炒蛋、咸菜。
早年,曾妹阿婆和老伴上山下鄉到三明。也因此,這4個阿婆中,數她普通話講得最溜。現在,幾個孩子也自立門戶了。她住的古厝里堆滿了鞋底邊角料,還放著不少裝滿塑料瓶的袋子。曾妹阿婆走路不快,但有時看到水溝里有個塑料瓶,她都下到溝里去撿。
林配阿婆家庭比較富裕,近年來,她腰椎間盤突出,孩子們經常要開車帶她到泉州的醫院治療,也都勸她不要再撿瓶子了,說出去不好聽,盡管坐在家里享清福。但她說,撿些瓶子賣錢幫助大學生,這可是好事,為什么不能做,再說,撿瓶子彎一下腰,活動一下筋骨,也當鍛煉呢。
得知記者來采訪,很多村民說,在村里,這4位阿婆很有人情味。她們撕鞋底拾荒,每分錢都賺得辛苦,但生活快樂;她們生活勤儉,卻慷慨助學,感動了很多后輩。村里許多從學校畢業后參加工作的孩子,有了能力后也年年捐錢助學。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