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原來,幾年前吳大伯因為中風導致腿腳行動不便,下樓成了件十分困難的事。趙亞娟在了解到老人的情況后,便通過居委會和吳大伯家聯系,希望能定期上門為老人免費剪發。
(同期)記者:亞娟是不是經常來這兒給你們剪發啊
吳大媽:亞娟啊,經常,一個多月一次啊,我要是沒有叫她,她自己就打電話來,(問)頭發長了沒有,她就來了
解說:十五分鐘后,心靈手巧的亞娟就幫吳老伯理好了頭發,匆匆喝上幾口水,她又開始為吳大媽剪發。雖然參加志愿活動占用了亞娟大部分的業余時間,但她卻樂此不疲。
采訪吳大媽:她很忙,她不是只管我們這一家,她剪好多家,自己家還住那么遠,小孩還在念書,她還要上班。
采訪趙亞娟:那個時候也沒覺得說,我做的這個事能對別人有多少幫助,但是后來做久了,才發現說跟老人在一起久了,慢慢會產生感情,他對你的這種牽掛,我對他們的這種牽掛,慢慢覺得這是一種責任了。
(同期)吳大媽:剪得挺好,剪得挺好,兩個都滿意。你看看剪得怎么樣?挺好吧?滿意吧!
解說:每次剪完頭發,亞娟還會為老人讀報、打掃房間,還不時給老人送去新鮮水果,對于老人的傾訴亞娟總會真誠地和他們交流。
(同期)吳大媽:她給我的東西多多啊,你看那年她跟她孩子給我買燈籠,完了給我黑龍江的木耳兩大包,她買的褲子,厚的羊毛褲,給他(大伯)買的,有時候有什么好吃都會給我們送來。
趙亞娟:就不說你拿給我多少東西。
吳大媽:我哪里有啊,沒有。
趙亞娟:光說這個,要說阿姨給我拿,我要不拿,不行,堵在門口,你這個也得拿,你那個也得拿。
記者:亞娟就跟你女兒一樣
吳大媽:是的,比我女兒還親,女兒久久才來一次,對不對,她還經常來,對不對。
報中:趙亞娟是東北人,2000年她帶著女兒從黑龍江齊齊哈爾來到福建廈門。初來那會兒,女兒剛上小學一年級,她邊打工邊帶小孩,經常顧此失彼。好在有社區鄰里的幫忙照應,讓她渡過了最艱難的頭幾年。對于第二故鄉廈門,趙亞娟心中充滿了感激,她開始尋思著為身邊的人做些什么。
解說:趙亞娟來自黑龍江,由于母親是個理發師,她耳濡目染,13歲就會給人剪頭發了。她曾在老家開過6年理發店。2000年,她來到廈門,住在金尚小區。為了照顧女兒,她就沒有再開店。
采訪趙亞娟:最開始小孩上一年級到六年級的時候,非常忙。每天要打工還要照顧孩子,然后那時候孩子早早就放學,四五點就放學,你要趕緊跟回來,就不能太晚下班,就沒什么業余時間。?
解說:讓亞娟慶幸的是早年艱難時,得到了鄰里和朋友的很多幫忙,如今她的女兒已經讀高三,自從女兒住校后,趙亞娟的業余時間也多了起來。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