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進志愿服務工程
(一)建設志愿服務工作科學管理系統。貫徹落實中央文明委《關于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形成由文明辦牽頭,各有關部門齊抓共管,各專業志愿者協會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建設“省級志愿者網絡信息管理系統”,推行志愿服務信息電子檔案制度,規范志愿者招募、注冊、培訓和管理制度,實現全省志愿者工作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建設覆蓋城鄉的志愿服務站點,推行服務站點認證和掛牌制度,實現參與志愿服務和接受志愿服務的便利化。建立星級認定制度,制定星級評定標準,依據志愿者的服務時間和服務質量,頒發星級證書。定期評選表彰優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營造當志愿者光榮、參加志愿服務光榮的社會氛圍。推動志愿服務立法工作,出臺《福建省志愿服務條例》,發揮志愿服務基金會作用,為志愿服務活動提供經費保障。
(二)建設志愿服務活動品牌。堅持以“相互關愛、服務社會”為主題,著力打造“三優一滿意”志愿服務品牌,以“講文明樹新風”創建活動為載體,圍繞創優美環境,廣泛開展普及低碳生活理念、綠化美化和環境衛生志愿服務;圍繞創優良秩序,廣泛開展公共場所秩序維護、平安社區、文明交通志愿服務;圍繞創優質服務,廣泛開展窗口行業便民利民、網絡文明傳播、文化進社區、全民健身等志愿服務,提高宜居環境質量,讓群眾滿意。著力打造“扶危濟困”志愿服務品牌,以文明社區創建活動為載體,開展關愛空巢老人和社區矯正志愿服務,為空巢老人和社區服刑人員、刑釋解教人員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撫慰、應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和安置幫教工作;開展關愛農民工志愿服務,為農民工提供就業技能培訓和信息服務,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幫助農民工子女課外學習輔導;開展關愛殘疾人志愿服務,為殘疾人提供家政服務、康復醫療等幫助;開展“生育關懷志愿服務行動”,圍繞生育關懷對象,開展幫扶救困活動。著力打造“關愛未成年人”志愿服務品牌,圍繞“陽光成長”開展“牽手行動”,為未成年人提供文化講壇、學習輔導、權益維護、安全保護等幫助。著力打造“大型社會活動”志愿服務品牌,圍繞重大活動、重要會議和大型文體賽事開展志愿服務,提升政府公共服務能力。著力打造“應急救援”志愿服務品牌,組織志愿者參與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搶險救援、衛生防疫、群眾安置、設施搶修、心理安撫和災后重建等工作,提升政府應急處置能力。
(三)建設志愿服務文化。大力普及“奉獻他人、提升自我”的志愿服務新理念,宣傳志愿者的感人事跡,征集志愿者心得等,引導全體公民在志愿服務實踐中提升精神境界。通過創作、推廣志愿者主題的文藝作品、大型活動、報刊專版、電視專題、人物專欄、網絡短信、公益廣告、影視動畫等載體,培育傳播志愿文化。規范志愿者CI設計,統一宣誓儀式和標志、徽章、歌曲和色彩,增強組織識別感,使志愿文化成為展示志愿組織“軟實力”的載體,推動形成關心、支持和參與志愿服務的良好環境。加強與港、澳、臺地區志愿者組織的交流與合作,通過舉辦論壇、講座和活動展示等文化交流活動,拓寬志愿服務思路和視野。繼續辦好福建電視臺“海西志愿者”專欄,宣傳志愿者和志愿組織的感人事跡,弘揚志愿精神。
專欄5:志愿服務工程中的有關概念 ?? ?“三個轉變”:志愿服務隊伍由以青年為主向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參與轉變,志愿服務活動由由階段性為主向經常性活動轉變,志愿服務管理由松散型向規范化轉變。 “三優一滿意”:優美環境、優良秩序、優質服務,群眾滿意。 志愿精神:奉獻、友愛、互助、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