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小魚在乎,我救下的每條小魚都在乎……”
廈大研究生支教團:12年播撒希望的種子
東南網(wǎng)8月8日訊(本網(wǎng)記者 徐嶸 見習記者 李琰之)1999年,從廈門大學派出首批志愿者遠赴西部送教扶貧,迄今已有12年,共有115名廈大學子相繼完成接力支教任務,在遙遠貧瘠的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種子。
張曉強,廈大法學院2011級研究生,是他們中的一員。一年前,經(jīng)過四天的長途跋涉,他和第12屆研究生支教團的隊友們到達寧夏西海固地區(qū)的海原縣。“雖然有心理準備,但車窗外漫天的黃沙和一間間簡陋的土房還是給我強烈的震撼。” 張曉強回憶道。
“西海固”地處黃土高原的干旱地區(qū),年降水量只有300毫米左右,蒸發(fā)量卻是降水量的10倍,由于自然條件惡劣,1972年被聯(lián)合國糧食開發(fā)署認定為“全球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qū)”之一。張曉強支教的地點在海原縣關(guān)橋鄉(xiāng)關(guān)橋中學。這是一所距縣城30公里的鄉(xiāng)村初級中學,也是支教隊在海原的基地。
來海原之前,支教隊員都經(jīng)過為期一年的系統(tǒng)培訓,對受援地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但到了當?shù)兀瑥垥詮姴耪嬲朗裁词瞧D苦和貧窮。“學校里的教師灶似乎除了土豆丁和土豆絲就沒有其他可選的了。”而對于支教隊員來說,最難以適應的是干旱缺水,水成了他們的奢侈品。每周,一名老師開著拖拉機上縣城買水,把買來的水灌入水窖,用的時候再打上來。第一次看到打回來的水中漂浮著鐵銹和頭發(fā),張曉強簡直不敢相信那是飲用的水。由于寢室里蒼蠅橫行,他還練就了空手抓蒼蠅的“絕技”。
許多孩子每天從二三公里外的山村步行來到學校。他們用的是短得握不住的鉛筆,穿的是永遠不合身的衣服,就著生水吃著一成不變的饃和土豆,6個孩子擠2個上下鋪,鋪的卻是用化肥編織袋做成的床墊。“但孩子們堅持著,因為讀書承載著他們改變命運的唯一希望。”張曉強說,天氣暖的時候,每天早晨六點天剛蒙蒙亮,推開房門,他準能看到孩子們在晨暉中手捧書本、走來走去、默默背誦的樣子。
“每次站到講臺上,都會被孩子們純真的眼睛所吸引,被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所感動。在這樣一所學校支教,我總能感到肩上的責任和身上的動力。”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1-08-01青年志愿者之歌 李天翼:用支教的每一分鐘織夢
- 2011-07-28廈大學子湖南支教
- 2011-07-22全國17600名西部計劃志愿者和研究生支教團出征
- 2011-07-21南京大學志愿者支教福建土樓(南靖)農(nóng)村小學
- 2011-07-18西安理工大學支教志愿者:“我會好好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