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的“救國公債”券昨日首現石獅(圖)

劉先生展示“救國公債”
東南網-海峽都市報8月4日訊(記者 華健 文/圖) 抗戰時期的“救國公債”券,昨日首現石獅。債券面值國幣5元,歷經74年的歲月,已有些泛黃。石獅市博物館一負責人表示,此“救國公債”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是當時全民抗戰的一個縮影。
石獅市民劉先生是昨日在整理舊家當時發現這張“救國公債”的。債券發行于1937年,券長35厘米、寬26.5厘米,債券下部原有33張利息票,但已被剪掉了一張。
仔細查看,“救國公債”上有“國民政府核準發行救國公債國幣五萬萬元 依照條例還本付息合給本債票為證”的字樣。債券發行日期為民國二十六年(即1937年,記者注)九月一日。年息四厘,每年八月底一次付給。自民國三十年起每年抽簽還本一次,分三十年還清。
債券上還有時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的孔祥熙、次長鄒琳和徐堪的簽字和印章。債券左上角有清晰的“國民政府財政部救國公債之章”的鋼印。債券背面則是英文。
劉先生說,他上世紀60年代在福州工作時,在一家書店中偶然看到這張債券,想到這張債券是當時全民抗戰的見證,就買下做個紀念。劉先生猜測,債券上被剪掉的一張利息票可能是被債券之前的持有者拿去領利息了。
石獅市博物館李國宏館長表示,當時發行這種債券比較多,但能較好地保留下來的相當少,有很強的史料價值,應好好保管收藏。
□背景鏈接
1937年“七·七”事變后,前線急需軍費補充,但戰亂導致商業蕭條、稅收大減,當時的國民政府又十分腐敗,財政赤字已高達國幣15億多元。為解決政府困難、支援抗日救國,國民政府財政部決定于當年9月1日發行“救國公債”券,定額總量為國幣5億元。債券種類分為萬元、千元、百元、五十元、十元和五元,共6種。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0-09-27重慶萬人冒雨齊唱抗日歌曲 重現抗戰大合唱
- 2010-08-31中國:抗戰奉獻世難忘 中華文明不可摧
- 2010-08-27確山縣開展五項活動隆重紀念抗戰勝利65周年
- 2009-11-12八閩千姿:閩中腹地永安 抗戰文化遺址獲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