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所謂的民意強奸民意”
目前尚無證據證實聽證會上到底有沒有“托兒”,或者有多少“托兒”,但此番討論卻撕開了中國聽證制度的一道裂口。近年來風靡各地的聽證會,人們常用“逢聽必漲”這樣的詞進行無奈的調侃,其背后,是公眾對聽證制度的不信任。
即便是“感覺自己被網友誤解”的廖冰虹也認為,一些聽證會“水得很”。有時候聽證會結束后,工作人員會遞上一份他在會上的發言記錄,他一瞅,發現自己的很多反對意見被刪除了。
“我一提疑問,對方就說:哎呀,廖老師,理解一下嘛。”廖冰虹說。
他也親眼看到,組織者會向記者提供一份新聞通稿,希望記者統一報道口徑。
有的聽證會則成了一些政府部門行使權力的工具。在一個拆遷案例中,一塊地上的20多戶人家被政府各個擊破,紛紛遷走,只剩下一戶人家孤零零地立在那里。這戶人家向四川華敏律師事務所主任張敏求助。后來當地政府開了一場聽證會,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拆遷公司、社區的人前來聽證,徹底孤立了張敏的當事人。更讓張敏感到意外的是,聽證會還沒開完,有關方面就拿著聽證結論讓當事人簽字確認了。
“披著合法的外衣,借所謂的民意強奸民意。這就是部分聽證會的真實面目。”張敏說,“聽證制度是一部好經,可惜被一些人念歪了。”
一些專家認為,現行聽證制度的一個重大漏洞,就是聽證代表的選拔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