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談創建〕
?
三元區委書記 王 慶
加強公共文明建設?? 塑造合格現代市民
?
人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人的素質是城市建設發展的決定因素。深化文明城區創建,必須把“創文明城”與“育文明人”緊密結合起來,致力培育現代文明市民。近年來,三元區在逐年加大投入、持續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始終注重市民教育,為創建文明城區打牢人文基礎。
1.加大宣傳力度,全方位開展市民公共文明教育。市民參與文明創建的主觀能動性需要通過多途徑宣傳教育來激發。要利用現代媒體宣傳,在報紙、電視、網站開辟相關專版、專欄、專題,不斷揚善清濁,特別要敢于曝光,建好公共輿論監督平臺。要強化陣地宣傳,利用市民學校、社區宣傳欄、大型公益廣告、LED電子屏等陣地,宣傳公民道德基本規范、三明市文明市民守則、市民“九不”行為規范等內容。要通過主題宣傳活動,舉辦創城文藝晚會、文明禮儀知識競賽、文明創建理論研討會、“與文明同行”萬人健身跑、“激情廣場”愛國歌曲大家唱、“文明城、文明人”書畫展以及各種征文、演講比賽等系列宣傳活動,著力引導市民在社會做個好公民、在單位做個好職工、在家庭做個好成員。
2.突出重點人群,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實踐活動。以黨員干部、青少年、流動人員和新市民等為重點,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和公民道德實踐活動,多層次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質。在黨政機關和各級文明單位,要突出發揮好表率示范作用,組織干部職工參與文明交通勸導、家園清潔行動、愛心助殘、黨員奉獻日等志愿服務活動,加強公民道德實踐。在學校,要突出發揮大中小學生的生力軍作用,強化日常行為規范訓練,著力培育公德意識、責任意識,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在社區、企業,要著力激發外來務工人員的城市主人翁意識,在開展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關愛慰問農民工志愿服務等活動中,加強文明規范和法制法規宣傳教育,引民他們在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行為習慣等更好地融入現代城市生活,成為弘揚文明新風的“新市民”。
3.依托社區平臺,大力開展社區文明創建活動。社區是城市的“細胞”,是提升市民素質的基礎平臺。當前,在深化文明社區創建中,要以文明樓院、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爭創工作為基礎,以社區市民學校為平臺,著力實施“三大活動”提升市民素質。一是開展“文明家庭示范行”走訪參觀活動,立“標桿”感染人。開展文明家庭示范戶評選,每個社區有針對性的選擇幾戶家庭作為被參觀對象,組織社區群眾、社區干部到文明家庭走訪參觀,并請文明家庭戶介紹家庭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和在子女教育、熱心公益、孝老愛親等方面的做法和經驗,傳播文明禮儀知識。二是開展“市民素質大家談”互動座談活動,抓互動促進人。把“爭創文明城區,爭做文明市民”與文明社區創建相結合, 舉辦社區居民座談會和圍繞社會基本道德規范、如何做一個文明人、創建文明城需要我們做什么等話題展開座談討論,共話文明禮儀、共找不足之處、共商創建之策。三是“文明知識共知曉”問卷調查活動,重知曉引導人。把公共文明創建的所涉及的相關知識、文明禮儀等制定成問卷調查表,到社區、單位進行測評調查,提高市民對創文明城活動的知曉率、參與率、支持率。
4.針對重點問題,開展“除陋習、樹新風”專項整治活動。當前,市民主要存在“不講公共衛生、不遵守交通規則、不愛護市容市貌、不維護公共秩序、不服從城市管理、不恪守文明禮儀”等陋習。要以服務行業和窗口單位為重點,以各單位、各社區教育為基礎,開展“公共生活好習慣”促進行動,通過文明禮儀宣講、文明勸導、文明溫馨提示等形式,引導市民維護公共秩序、塑造文明形象。針對市民存在的“亂吐、亂扔、亂倒、亂貼、亂堆、亂搭、亂種、亂養”等破壞城市環境的不文明行為,以“家園清潔大行動”、愛國衛生月活動為載體,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推進市容市貌整治工作。加強公共禮儀和職業禮儀普及宣傳,以行業窗口單位為重點,強化公共禮儀和職業禮儀訓練,進一步規范服務用語、服務行為、服務儀表和服務程序。
5.加大監管力度,有效規范和約束市民行為舉止。培養市民文明言行習慣必須借助有效的懲處手段,通過輿論監督、群眾監督以及職能部門的嚴格執法,共同推動市民素質的穩步提升。要加強《城市規劃法》、《城市道路管理條例》、《城市綠化條例》、《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社會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福建省環境污染防治條例》等法規的宣傳,加大違法懲處力度,強化市民法律意識。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管理規章制度,制定出臺更加科學、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修訂村規民約、行業服務標準等。要加強社會監督,通過文明監督熱線、義務監督員、志愿服務、媒體曝光等形式,發動市民參與對不文明行為的暗訪、監督、制止和規勸活動,建立社區道德評議會,對轄區單位和居民的行為進行評、幫、督,不斷提升市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水平。
(三元區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