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種】 父母親從小種下一顆慈愛心
李秀娟,衣著簡潔,說話文雅。她直言,愛心來源于父母。
她老家在南安九都,父親李來福是一位老戰(zhàn)士,上世紀(jì)70年代離休回鄉(xiāng)。在李家姐妹記憶中,當(dāng)時物資貧乏,她們家則多備一些常用藥,成了村里免費(fèi)的“衛(wèi)生所”。“父親出身很苦,但心腸好。”李秀娟的姐姐說,父母在他們幼小的心中種下兩粒種子:第一是簡樸,第二就是要做善良的人。
2006年,父親李來福辭世,李秀娟陷入長久的悲痛中,她總想怎樣才能報答父親。漸漸的,她想到慈善:如父親所愿,幫助別人。當(dāng)年起,李秀娟就開始幫助一些身邊人;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李秀娟捐了5000元。
一位朋友得知后,反問:“你怎么知道那錢會不會到災(zāi)區(qū)?”這讓她開始思考:她和受幫者之間缺乏連接;有沒有一種模式,能避免這個問題?李秀娟想到自己開個公益賬戶。
隨后,李秀娟在中國銀行開戶,取名“福祥善款”,“福”、“祥”則取自父母的名字。
【發(fā)芽】 一個人的慈善變?yōu)榧易寤?/strong>
開戶那天,李秀娟就告訴老家的母親,母親聽了十分高興。
而從那時起,李秀娟就幾年沒過生日,每當(dāng)母親生日、各種紀(jì)念日等,“原本要花在吃飯請客等的錢,三百五百的,都省下來存進(jìn)賬戶。”而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她就將賬戶里的錢捐出,再重新累積。
去年底家里聚會,李秀娟才對兄弟姐妹們說起這事,大家一聽都說“這應(yīng)該叫上我們”。今年3月,李秀娟自制一張“愛心卡”,分寄給九都、泉州和廈門的兄妹們,并將賬戶更名為“福祥之寶”。
李秀娟的三姐說,她以前也不時獻(xiàn)愛心,但有時一忙耽擱了,有時有心又聯(lián)系不上對象;而妹妹的這個方法好,大家的力量也更大!
這個賬戶,也全靠大家自覺。3月底,賬上就新打入1800元。李秀娟說,沒人追問誰捐多少,愛心在心中,才會有完全的信任!
![]() |
![]() |
責(zé)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