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指全球最差的中國乳業標準,首度遭到乳企炮轟。昨日,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就此開腔“放炮”,指中國生奶標準不僅在“細菌總數”和“蛋白質含量”兩項指標上全球最差,而且對抗生素、亞硝酸鹽等指標“甚至不作要求”。(7月4日《羊城晚報》)
“垃圾生產出來的就是垃圾”,這句話出自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之口,其爆炸性影響力可想而知。郭本恒一語道破中國乳業的“天機”,將行業內存在的黑幕揭開,無異于是往血淋淋的傷口上撒鹽。中國乳業歷經多次質量安全危機之后,早已是千瘡百孔,至今未能徹底恢復元氣,雖然深受多種因素的制約,但質量問題引發的信任危機是則最關鍵的。
同日新聞對此做出了驗證,據7月4日《廣州日報》報道,廣州多家商場均向記者表示,雅培、惠氏均已開始漲價,幅度達到10%左右。有部分商場的多美滋、美素等品牌的奶粉也跟著漲。但是,即使洋奶粉漲價,很多消費者也不愿意轉向國內奶粉。而消費者依賴洋奶粉的理由,就是“為了孩子的安全”,寧愿多掏點錢出來,也不敢押注于國產奶粉身上。
洋奶粉憑借質量安全優勢頻頻漲價,國產奶粉價格卻長期原地踏步,二者之間的價格差距已被大幅度拉開。但是,市場并沒有給國產奶粉面子,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正在拋棄國產奶粉,市場份額亦逐步被洋奶粉超越。與孩子的安全相比,價格已不是決定市場競爭力的最重要因素了。在嬰幼兒奶粉領域內,質量安全就是一把所向披靡的利劍,將不尊重消費者切身利益的國產品牌“秒殺”。
據廣州乳協理事長王丁棉爆料,洋奶粉的占有率已超55%,最近連液態奶進口的貨柜都在增加,洋奶的這種凌厲“進攻”態勢,越發讓國產奶粉陷入尷尬之境。如果不下功夫大力提高產品質量,重塑消費者的信心,那么,國產奶粉的地盤仍將被逐步蠶食,中國乳業不得不吞下“垃圾”質量結出的“惡果”。
中國乳業標準之差,已屢受指責,這次郭本恒的“炮轟”,更像是乳企內部的“深喉”,把國內生奶指標與國際標準的差距披露出來,讓公眾看到真實的情況,明白國內乳企為何會日薄西山。由此可見,國產乳業問題的癥結就是質量安全,而首要解決的就應該是提高乳業標準。沒有高標準嚴要求,也就不可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這乃是商業經營的規律,不可逆違。(江德斌)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