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還清晰記得在將樂高塘鎮的一場“非常演出”:因流動車出故障無法在預定時間趕到,演員們沒有舞蹈鞋,大家買來厚的白棉襪套上;沒有服裝,演出隊的宣傳衫代替;沒有舞臺,就在水泥地上表演。兩年來,雖然辛苦,但大家經常被老百姓的熱情所感染,大家感到一種生存的價值。
正因為農民對文化演出的渴望,每次鄉村邀請他們送戲下鄉,童桂賢和團里的演員們總會欣然前往,而且絕不收取農民一分錢。但當年,要解決一年一百場送戲下鄉的經費問題,童桂賢也曾經很傷腦筋。
2007年,童桂賢走馬上任三明市歌舞團團長,那一年團隊的造血問題和增收問題便擺在了她的面前,身為黨員的童桂賢,決心帶領這支團隊闖出一條新路子,她提出了注冊成立三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把公司辦成真正屬于演出市場的主體。三歌文化傳媒明確了一業為主,多業經營,以演藝為主業,延伸了慶典、禮儀、廣告、會展特裝等多元文化企業。由于經常性的下鄉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也打響了三明市歌舞團的知名度,很多企業主主動上門要求合作,公司的營業收入也逐年遞增。 童桂賢毅然把公司營業收入的一部分資金來了出來,進行每年深入開展百場送戲下鄉。
她說這一舉動不但鍛煉了隊伍,同時作為文藝工作者,演出是他們的特長,他們要用特長來回報社會。 以經營公司輔助公益活動,將三歌營業收入貼補送戲下鄉的支出,一年一百場演出的經費問題很快便迎刃而解。
?5年來,三明市歌舞團圍繞“新農村、新文化”這一主題,深入了解農民的需求,創作反映農村題材、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開展了流動舞臺車文化下鄉百場巡回演出活動。巡回演出以農村為舞臺,以農民為主角,真正成為搭在農民“家門口”的文化舞臺,解決了基層群眾看戲難的問題。如今,歌舞團的70多名員工,跑遍三明境內所有的140個鄉鎮,總行程超過10萬公里,平均每三天就有一次下鄉演出,已有上百萬農民群眾在家門口看到城里專業劇團送來的精彩演出。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