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記者:聽說已經跑了兩輛(流動舞臺)車了是嗎? 流動舞臺車司機:對,這是第二輛了。 記者:前面那輛跑了多少公里? 司機:前面那輛跑了大概有八萬多公里。 記者:這部呢? 司機:這部車是剛剛用,沒有跑多久,差不多跑了兩三萬公里左右。 記者:那三明所有的鄉鎮你們都跑過了是嗎? 司機:跑過兩遍了,兩三遍左右。
解說:因為車子跑得勤,故障也常常發生,一次在去將樂表演的途中,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車子卻在這時發生了故障,停在半路,團員們只得下車冒雨修理。像這樣的意外,演員們已經不是第一次遇到了,但他們卻從來沒有對農民失約過,因為農民的熱情也在感染著他們。
采訪演員:有一些縣非常貧困,我們幾乎每個縣、每個鎮都有去過,有的時候不只是去鎮,還去鄉。鄉里很多老百姓,他們都沒有見過這樣的演出,演個出就鼓掌啊,所以有時候覺得送戲給他們帶來歡樂,(辛苦)是挺值得的。
解說:正因為農民對文化演出的渴望,每次鄉村邀請他們送戲下鄉,童桂賢和團里的演員們總會欣然前往,而且絕不收取農民一分錢。但當年,要解決一年一百場送戲下鄉的經費問題,童桂賢也曾經很傷腦筋。
采訪童桂賢:送戲下鄉比如說車身的保險、養護、司機的工資、油費、高速的費用,這些都是一定要出的,必定要開支的。
解說:三明市歌舞團、三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童桂賢既為團長,又是“三歌”的領唱人。就在她走馬上任三明市歌舞團團長的第一年,團隊的造血問題和增收問題便擺在了她的面前,身為黨員的童桂賢,決心帶領這支團隊闖出一條新路子,她提出了注冊成立三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把公司辦成真正屬于演出市場的主體。
采訪童桂賢:這個傳媒公司就是明確了一業為主,多業經營,以演藝為主業,然后延伸了慶典、禮儀、廣告、會展特裝等多元文化企業。
解說:經常性的下鄉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也打響了三明市歌舞團的知名度,很多企業主主動上門要求合作,公司的營業收入也逐年遞增。
采訪童桂賢:那我們把營業收入,自身體外造血的這部分的營業收入,拿出一部分資金來,進行每年深入開展百場送戲下鄉,一個是鍛煉了隊伍,一個就是我覺得,作為文藝工作者,這是我們的特長,我們要用特長來回報社會。
解說:以經營公司輔助公益活動,將三歌營業收入貼補送戲下鄉的支出,一年一百場演出的經費問題很快便迎刃而解。童桂賢又開始考慮不但要多送戲下鄉,更要送好戲下鄉。
采訪童桂賢:不要今年來了是這個節目,明年來了還是這個節目,我們每半年都要更新一次節目庫。我們接下去還要考慮的就是,也是個老問題,就是不斷要創作出老百姓、農民觀眾喜歡看的、喜聞樂見的、通俗易懂的一些節目。
解說:在百場文藝巡演的節目單里,我們會發現,如今流動舞臺車帶給農民朋友的并不僅僅是文化演出那么簡單,它還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
采訪三明市委文明辦楊主任:這些節目(內容)有致富的、有我們和諧創建的、有我們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還有科技、文化、文體、娛樂,應該說這些節目對于建設現代農村,培育新型農民,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動力和保障。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