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童桂賢:當時2006年年底的時候,省財政廳和文化廳聯合配送了給我們三明市歌舞團一臺流動舞臺車。
解說:這臺價值40多萬元的現代化“流動舞臺車”,通過液壓傳動控制將舞臺車兩側打開后,可以形成一個60多平方米的平整舞臺,車內燈光、音響一應俱全。為了節省送戲下鄉的經費開支,歌舞團里的近70名的演職人員都是一專多能,從司機到搭臺、搬運、燈光、音響,都是由團里的專業演員自己動手。
同期:記者:我看你又要開車,又要搭舞臺。 演員:對,等下還要開音響。 記者:哦,等下還要開音響 演員:對,等下還要開音響 記者:你一個人要做這么多事情嗎? 演員:對 記者:那團里的演員是不是都要像你這樣子呢? 演員:對,每個人都是,他們(除了搭臺)還要演出啊、打慶典鼓。
解說:15分鐘后,大貨車魔術般地變化成舞臺,展現在我們眼前。隨著音樂響起,演出開始了。舞臺很快被趕圩的農民,圍了個里三層外三層。對于山區的農民們來說,這樣生動的表演,不花一分錢就能在自家門口看到,自然是樂開了花。
同期:記者:你喜歡看他們的表演嗎? 農民1:喜歡 農民2:形象比較生動,那我們以前只是電視上面看到這種表演。(表演)能搬到我們面前來,我們也很高興,很開心。
解說:今天的演出很成功,童桂賢說他們一年一百場的送戲下鄉,這臺流動舞臺車功不可沒。
采訪童桂賢:以前沒這個車的時候,要提一天安排工人,運一大堆的舞臺設備下去,提前一天把舞臺搭好,然后一大早五 六點鐘要把音響架好,然后演員七 八點鐘要到。那我現在就不要了,我現在就是流動舞臺車和演員一起出發,車子到了,演員到了,十五分鐘就能開演,非常地便捷。
主持人報中:自從有了這臺便捷的流動舞臺車,三明歌舞團下鄉表演的次數從以前的幾場增加到了一年一百場。盡管一場表演只有一個小時,但對于農民朋友們來說卻是相當過癮,而幾年來堅持不懈地開展送戲下鄉活動對于三明歌舞團的演員來說也是巨大的考驗,背后的艱辛也許只有他們自己清楚,而作為團長童桂賢,演出的經費、節目的質量、下鄉演出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意外,每一個都是她必須要擔心和考慮的問題。
解說:1995年童桂賢從福建藝術學校畢業后,便一是三明歌舞團的歌唱演員。2007年5月她開始擔任三明歌舞團的團長,也就是那一年,流動舞臺車下鄉百場巡演在三明的各鄉鎮陸續上演。童桂賢至今記得第一次開流動舞臺車,到鄉里送戲的情形。
采訪童桂賢:一個大集裝箱車到了以后,就像一個變形金鋼,在十五分鐘以后就變成了一個六十平方的舞臺。當時圍觀的群眾都在問這是什么東西,就是很新奇嘛。然后看十五分鐘后,這個舞臺上又可以演戲了。我記得當時農民看完這個節目后,當時覺得很多年沒有看到專業的團體,來到我們鄉鎮一級了,而且是免費的,又是鮮活的,又是主題非常積極向上的。
解說:從那以后,童桂賢就給團里定下了目標,不論團里的演出任務多忙,每年都要給農民送戲一百場。五年來,童桂賢帶領著團里的演員,跑遍了三明幾乎所有的鄉鎮。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