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全國高校創先爭優先進事跡報告團走入高校,深入基層。33年幫助近萬名藏族學生的退休教師楊昌林;身患絕癥依然堅守崗位的教師景榮春;專心服務三農、培養學生三十余載的教師石雪暉;堅守傳播馬克思主義講臺的教師房玫;堅持6年關愛幫扶農民工子女的研究生郎坤;用實際行動和豐碩成果為實現科技強國之夢貢獻力量的北京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程德文;連續3年前往四川地震災區志愿服務,積極參加各種志愿服務的華南師范大學學生林澤殷……他們是教師,他們是大學生。身邊的榜樣感動著師生,影響了所有聽報告的人。
藏族學生的“武漢阿爸”
1965年剛從武漢體育學院畢業的楊昌林主動申請到西藏工作。然而,長時間在高寒地區高強度地工作,他的身體出現了不適應狀況。1976年,他突發高原性的心臟病,不得不離開西藏。但33年過去了,他的心仍留在了西藏。
從1978年開始,他先后接待、幫助過的藏族學生近一萬人次,筑起武漢高校藏族學生的“武漢之家”,為培養愛黨愛國、建設西藏的藏族人才作出了貢獻。
他的家還不到80平方米,但在過去的33年里,接待過近萬人次的藏族孩子,他家庭三分之一的收入用在了這些孩子們身上。他的女兒1991年大學畢業后援藏7年;他的兒子1992年大學畢業后進藏,至今還留在西藏阿里地區工作……越來越多的人成了他的“愛心接力人”!
無悔追求志不渝
有這樣一位老師,默默耕耘了28年,即使身患絕癥,也沒有離開三尺講臺。醫生斷言,他最多只能活半年,但他卻堅守了6年,直到聲帶完全發不出聲音……
有這樣一位學者,即使身受病痛的無情折磨,仍以驚人的毅力堅持治學。在6年時間里,先后完成了200多萬字的著作,直到徹底癱倒在病床……
有這樣一名黨員,即使入黨心愿幾經波折,卻終生不改對黨的追求。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向黨莊嚴宣誓……他是江蘇科技大學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教師景榮春。
2004年,災難突然降臨,景榮春老師被確診為肺癌晚期。出院后,在他的一再堅持下,他又重新站到了心愛的三尺講臺上,這一站,又是6年!
2010年6月13日,在鎮江市第三人民醫院的重癥監護病床上,景榮春同志拼盡全力,莊嚴地舉起右手進行了入黨宣誓,他用微弱的氣流連道兩聲:“宣誓人:景榮春!宣誓人:景榮春!”
農民“好朋友”
湖南農業大學教師石雪暉1973年9月進入湖南農學院學習果蔬專業,從那時起,她就把她的心交給了這個專業。她34年如一日,為全面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服務“三農”作出突出貢獻。
學生是她珍愛的孩子!有一個學生進校后專業思想很不穩定,石老師多次找他談話,他卻認為是多余的說教。后來,石老師讓他同研究生一起到果園見習,使他逐漸地愛上了這個專業。畢業后,他在給石老師的一封信中寫道:“過去我曾后悔進了農大!一心想跳‘農門’,是您讓我堅定了學農、愛農、務農的信心。現在我整天教農民種果樹,農民個個都富起來了,我心里樂滋滋的。”
真情傳播馬克思主義
安徽師范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房玫1974年走上工作崗位。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講臺上,兢兢業業30多年。
不少人說,高校思政理論課不好上:學生沒生氣、教師沒底氣、課堂沒人氣。是的,的確有部分大學生對思政理論課不感興趣。然而,在她的課堂上,聽到最多的是學生的笑聲、掌聲和辯論聲。
與許多思政理論課老師一樣,她也有過同樣的憂心。不少學生把思政理論課當成“學分課”。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她一直探索的問題。“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她多年教學實踐的深切體會。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番溫暖的話語,讓他走近了大學生!
房玫把自己的角色從“教師”擴展到“朋友”和“媽媽”。在每年的第一堂課上,她都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和郵箱地址寫在黑板上,告訴學生:“我的手機24小時開著”,我還申請了QQ號,學會了用視頻聊天。學生在思想上困惑了、學業上煩惱了、生活上不順了,都會向她傾訴……
思政理論課,不需要“滿堂灌”、“堂堂灌”,更多的是要啟發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在課堂上,房玫會針對某一理論或現實問題,把學生分為正反兩方進行辯論,讓學生在辯論中提高認識。如“馬克思主義靈不靈”、“分數與能力等同嗎?”……每次辯論,氣氛都非常活躍,學生們爭先恐后登上講臺,各抒己見。正是在這樣的激烈辯論中,學生們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
夢與雛鷹一起飛
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郎坤連續4年在武漢“屋頂小屋”義務支教,堅持6年關愛幫扶農民工子女。
她與農民工子女結緣于2005年3月。她從報紙上看到一篇關于“屋頂小學”的報道。這是一所專門為農民工子女開設的民辦小學,名叫凌智小學。學校建在武漢市江漢區高家臺一個菜市場的樓上。之后,她開啟了6年的志愿征程,在自己就讀的武漢理工大學招募志愿者。很快,支教團隊成立了!每周五為孩子們提供音樂、舞蹈、書法、美術等課程。
大學四年,郎坤幾乎將所有的業余時間都給了“屋頂小學”的孩子們。2008年夏天,她參加了學校“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赴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里縣支教。“屋頂小學”她依然經常去。為了讓孩子們喝上牛奶,她想盡了辦法募集資金,實施“營養早餐”工程。現在已有1千多名郎坤的學弟、學妹們加入到支教隊伍中來,這支隊伍越來越壯大了。
以勤補拙 發奮成才
從對電腦一無所知,打出自己的名字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到連續兩次獲得國際光學工程協會頒發的光學工程領域國際最高獎項。北京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程德文的求學生涯并不一帆風順。放棄節假日,連續4年的寒暑假未曾回家,他以勤補拙。
2005年底,他接過研發大視野3D顯示技術項目。該項目要求在原有基礎上,設備體積必須減半,重量必須降到1/7以下,但是顯示效果還必須要提高,是一項極具挑戰的重大科研課題。一連半個多月,他每天睡眠不足4小時,硬是從上百萬字的文獻、科技報道中,整理出數十頁資料,完成了文獻綜述。
國內外研究現狀表明已有技術根本無法滿足這一項目要求,看起來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接下來的日子里,他不斷地改變思路、優化算法、提高設計。每天一大早就急匆匆奔向實驗室,晚上又極不情愿地離開實驗室,是因為滿心期待著能得出一個好的結果。經過長達兩年的漫長實驗,在接近第3萬個系統時,他終于得到了完美的設計,繼而樣機試制成功,實驗效果極為理想。
孩子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華南師范大學的學生黨員林澤殷出生在汕頭市澄海區南砂鄉一個農民家庭。自愿,更是志愿。有一段經歷,讓他無法忘懷——四川汶川地震。趕快做志愿者去,到災區去、到救援現場去……當初,沒想到,這一去就是3年。
第一年支教工作結束的時候,孩子們緊緊拉住林澤殷的手,流著眼淚,依依不舍。如今,當時的心情依然清晰:“我沒辦法用語言來形容那種心情。一百多雙渴望的眼睛就這樣看著你,我從來沒感受到這么大的壓力,也從來沒感受到這么大的動力。我想,災區孩子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災區孩子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我一定會再來。于是,我們有了第二年、第三年的行程。” (劉茜整理)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