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老齡化”“應對老齡化問題”已逐漸成為各地社會新聞的關鍵詞。隨著國內急劇的社會經濟變遷,文化傳統、生活節奏、家庭結構以及社會支持系統都發生了巨大的變更,而這些變化勢必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我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有這樣一位科研工作者,她不僅孝順父母,還“關注和嘗試如何能將基礎研究的成果服務老齡社會,服務于如何使每位老年人能真正實現積極、健康老齡化”,她就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
近期,李娟課題組公布了目前我國首次基于全國取樣的老年人抑郁情緒調研的部分研究成果。針對越來越頻繁的老年人心理問題,課題組對當代中國老年抑郁流行狀況和相關影響因素展開了研究。研究對來自全國七大區域29個城市的4945名城市社區老年人進行了調查。
“關注和嘗試如何能將基礎研究的成果服務老齡社會”
為什么老年人就會記性不好了?大腦哪個區域出現問題了,導致記憶下降?什么是正常的老化狀態……就是因為對這些問題的疑惑,李娟選擇了老年學這個大方向。
在上世紀80年代初,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許淑蓮首創了老年人心理學研究課題組。后來在中科院讀博士的李娟,就在這個課題組,她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也正是從此邁開了第一步。用李娟自己的話來說:“我很幸運,因為參加了這個課題組。”
2007年2月,李娟入選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并負責組建老年心理研究中心。雖然擔任中心主任,但每個課題的申請、設計、執行以及回歸總結,李娟都是親力親為。畢竟,這次對于29個城市的4945名城市社區老年人的抑郁情緒調研是國內首創。
通過對來自全國東北、華北等七大區域29個城市的4945名城市社區老年人的調查,李娟及其團隊發現,有抑郁情緒的老人家占40%。我國目前有1.67億即將近1.7億的老人,如果按40%的比率換算,有將近7000萬老人存在抑郁情緒。
數字之巨令人諶憂。“這就是我為什么要選擇這個課題的初衷。”李娟感慨道。
近年來,對于老年人的研究層出不窮,涉及各個學科領域,包括老年醫學、老年生物學、老年心理學和老年社會學等。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研究人員眾多,各個領域各個學科都在做老年人問題。
對此,李娟表示:“我最初更多是做純的基礎研究,比如認知老化的規律和相應的腦神經機制的研究。隨著研究的深入,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更是由于近十幾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進展,我開始更多關注和嘗試如何能將基礎研究的成果服務老齡社會,服務于如何使每位老年人能真正實現積極、健康老齡化,比如那些對正常老化敏感的范式是否在識別有輕度認知障礙的老年人時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那些能夠敏感捕捉抑郁情緒的任務是否可以用來更客觀地考察老年人的抑郁傾向等等。”
“家庭和健康因素才是最重要的”
“年齡并不是影響老年抑郁的危險因素,家庭和健康因素才是最重要的。”李娟說,“特別是對喪偶老人,家人的關心和支持尤為重要。”通過讓受訪的老人們對自己的家庭關系、身體狀況、經濟以及活動參與情況進行的自評,課題組在探討了這些因素對老年抑郁情緒的關系后得出這一結論。
另外,在這次調研中,課題組以全國取樣中的1428名喪偶老人為研究對象,順便調查了對于喪偶老人來說,來自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哪個更重要的問題。研究結果表明:喪偶老年人的抑郁水平顯著高于配偶健在的老年人,即使在較高的朋友支持下,喪偶老人的抑郁水平仍顯著高于配偶健在的老年人;家人支持的多與少才是影響抑郁程度高與低的重要原因。
李娟認為:“這項研究回答了日常生活中人們一直關注的朋友和家人哪個更重要的問題,并且在理論上擴展了社會支持與抑郁關系的研究領域,豐富了相關的理論體系。”
同時在應用實踐上,這也提醒著我們應更關注對喪偶老年人抑郁的干預,因為朋友支持對喪偶老年人抑郁情緒緩解的作用有限,因此家人應該在老年人喪偶后給予更多的關注和照顧,這才是緩解喪偶老人抑郁最有效的方法。
“老人自身狀況好,對家庭對社會也是一個很大的貢獻”
去年9月,浙江溫州的空巢老人項某因抑郁喝下紅花油自殺;今年5月,深圳龍崗南灣的一位7旬老漢將調皮孫子打成重傷后跳樓身亡。不斷出現的慘劇提醒著我們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以前60歲算高齡老人,但現在壽命普遍延長,活到90歲已經不是罕見困難的事情。到了60歲以后,還有三分之一必須走的路,那這三分之一如何維持一個高的生活質量和滿意度呢,心理健康對于老人自身來說是很重要的。”
“老人自身狀況好,對家庭對社會也是一個很大的貢獻。對于多數老年人來說,要把心理狀況保持在一個健康水平,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預防老年抑郁和老年癡呆,因為這是老年期常見的兩類心理、精神疾患。我們目前研究重點在于盡可能早地將有抑郁和癡呆潛在風險的老人識別出來,開展相應干預,以預防或延緩抑郁和癡呆的發生。”李娟說。
“對于有抑郁傾向,有可能發展成抑郁癥的老年人采用心理干預,如認知行為療法、單純的行為、社會支持等。全球范圍內的臨床實驗已經證明了藥物和心理治療效果是持平的,但對于不同人會各有側重。輕度的抑郁情況宜采用心理干預,如果是較嚴重的抑郁癥,比如有自殺傾向的就要先用藥物控制精神癥狀。”
“讓爸媽感覺自己的人生閱歷和社會經驗對指導兒女發展有重要價值……”
當然,對老人的關愛不應僅僅停留于對此方面的深刻研究,更多應是懷揣一份女兒的孝心。
我國老年抑郁情緒的檢出率顯著提高,與近期中國家庭結構、家庭觀念的重大變化密切相關:子女們都為了事業打拼,很少有時間陪父母,導致家庭對老年人的支持作用日益削弱,從而致使老年人負性情緒增多、抑郁流行情況日趨嚴重。
李娟的父母今年70歲了,身心都很健康,在問及有何秘訣的時候,她從心底笑出來:“其實老年人抑郁情緒往往是由軀體癥狀伴發的,所以想要促進心理健康,首先保證軀體健康。我經常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加強鍛煉,保持心情愉快。除此之外,我還經常跟他們聊天溝通,遇事跟他們商量,征求他們的意見,讓爸媽感覺自己的人生閱歷和社會經驗對指導兒女的發展有重要的價值……”
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從我國乃至全球來說,已經演變成本世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我想把基礎研究的東西真正服務于我們這樣一個老齡社會。”李娟說,“我希望更多的人能關注老年人,讓更多的老年人受益。”
■人物檔案
李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老年學會老年心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老年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委員、美國認知神經科學協會會員、美國老年學會會員。獲首屆中國老年學獎學術成果獎、瑞典研究與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的訪問科學家獎、英國皇家協會博士后獎學金、中國科學院“寶潔”優秀博士生獎學金。科研領域包括:成人認知發展及其腦神經機制研究;老年期認知和抑郁情緒問題的早期識別和心理干預;我國老年心理健康模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