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摩限電”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交通文明是城市文明的標志,反映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2007年至2009年,我市發生的超標準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分別為12人、16人、44人。
針對這一突出問題,我市繼2010年8月15日禁止摩托車、超標準電動自行車及未注冊登記電動自行車在市區“四縱四橫”道路通行的基礎上,從今年1月22日起,將限制通行范圍延伸到八一七路、白馬路等16條路段和尤溪洲大橋、金山大橋、三縣洲大橋等7座大橋。針對市區交通出行中存在的電動自行車亂、人行道亂、路口亂等交通“三亂”現象突出和交通違法行為多發等問題,我市全面開展交通管理綜合整治。整治成果有目共睹,超標及未注冊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明顯減少,市區行車秩序變得規范,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與此同時,市市容局對市區“兩車”停放管理開展專項考核,將執法與管理并舉。各區執法局分別組織專門的督導隊伍,每天上路巡查勸導整治,并建立“日查臺賬”;將對無票據代管點予以撤銷,對群眾投訴3次以上、寄車不給票被查3次以上、占盲道被查3次以上、代管點周邊環境差被查3次以上、代管員不佩掛服務工作卡和不系圍裙被查3次以上的“兩車”代管點予以取消。
機械化清掃美化城市
垃圾不用送往轉運站,在垃圾運輸車上即可完成垃圾壓縮工作,然后直接送往紅廟嶺垃圾焚燒場處理。這是市環衛部門在倉山、臺江投入運行的后壓式垃圾轉運車設備,它可以沿路收集、壓縮垃圾,創新垃圾轉運、收集模式,不斷美化城市環境。
位于三坊七巷的垃圾轉運站取消后,環衛部門根據周邊溫泉、華大、鼓東等街道部分區域的實際情況,采取“桶裝車載”垃圾轉運收集模式,投放數百個輪式垃圾桶,多輛桶裝運輸車每天分時段收運垃圾。這項改革徹底走出了傳統垃圾收運模式的困境。
去年以來,市民在街頭經常會發現一些新奇的車輛。有的車子,兩個前輪上裝著圓形掃把,還帶沖水槍;有的是藍白相間的電動車隊,拖了個大箱子;有的渣土車上安裝了個黑色盒子。原來,這些都是市環衛部門引進的先進“武器”。有了它們,市容管理部門點擊鼠標,就可了解渣土車的行車路線、速度等;清洗牛皮癬可一沖即凈;路面垃圾可很快清除……如今,市市容管理局的環衛機械作業率已達60%左右。(記者 楊瑩/文 俞松/攝)
?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1-05-12思明區首批120名志愿者上街拍城市管理亂象
- 2011-03-30朝陽率先啟動精細化城市管理美化市容 實現無衛生死角
- 2011-03-21漳浦市容志愿勸導先鋒為城市管理揮灑余熱
- 2010-12-16漳浦縣啟動“城市管理進校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