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務是社會管理中的多贏之舉:志愿者能建立對社會的體認,收獲幫助他人的快樂;服務對象得到切實的方便、心靈的慰藉;社會志愿精神、公民意識能獲得培養。而黨員志愿者,更能在這樣的多贏之外,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提升黨員能力、素質。安徽蕪湖市鏡湖區的“一米陽光·社區先鋒”工程,正是一個以黨員為主體的志愿者活動。
“一米陽光”照亮黨群關系
治理者說
創先爭優不僅是“內部工作”,還具有開放的邊界,所以更應該走出去,為群眾服務,讓百姓評判。
鏡湖區赭山街道大官山社區,有一位104歲的老人朱華英,一直沒有醫療保險。“一米陽光”愛心服務站志愿者在走訪過程中,了解到這一情況,主動為她辦理了城鎮居民醫療保險。
這個例子讓人深思。創先爭優活動,往往是在機關內部展開。然而,無論是從服務對象還是從工作內容來看,創先爭優都絕不僅是“內部工作”,而是有一個開放的邊界。所以更應該走出去,為群眾服務,讓百姓評判。黨員志愿者工作,正是一個很好的載體。
推動黨員志愿者工作,是推動機關公務人員“接地氣”。長期坐在辦公室,難以真正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愿。也正因此,一些時候,政府的很多工作明明是在為群眾做事,卻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反而遭到種種非議,尤其是一些長期性、全局性的工作。這正是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形成的錯位:干部不了解群眾的訴求,群眾也不理解干部的意圖。所以黨員志愿者的工作,是黨員干部與弱勢群體實現“對接”的工作,也是黨員干部利用業余時間了解民情的絕佳機會。
比如,在弋磯山街道,我們推動基層黨員議事會工作與黨員志愿者工作結合,黨員志愿者在志愿服務中收集民意,通過集體議事進行解決,使工作從“全面撒網”變成“有的放矢”,成效明顯。
推動黨員志愿者工作,還是強化黨員干部自身素質、提升其基層工作能力的一個抓手。無論是助老助殘還是法律援助,無論是民生調解還是信息服務,實際上都是黨員干部解決具體問題、密切與群眾聯系的過程。只要黨員真正地與群眾接觸,真心地參與到志愿服務工作中來的,工作積極性和能力都會有一個提升。
群眾怎么評判干部、怎么認識黨,歸根到底要看身邊每一個干部、每一個黨員的具體行動。你解決他的問題,他就解開心里的扣子;你給他解決的問題越多,他對你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越多。可以說,每個黨員都是黨的“形象代言人”,每個黨員的一舉一動都關系到黨的形象。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黨員參加志愿服務,不僅是對提高自身有好處,更重要的是塑造了黨員作為一個整體的良好形象。
黨員的志愿活動,關鍵在常態化、機制化,否則容易變成行政命令下的“作秀”。現在,我們鏡湖區所有的小區最少都有兩個以上的志愿者團體,基本上都是由黨員干部牽頭組織。最近我們正在組織調研,希望能夠讓所有的志愿者隊伍設定點服務聯系點,定點幫扶人群。
(記者 朱磊整理)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