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大山情結
徐道球為竹筍松土
棄商返林護青山
上世紀90年代,花菇產業在坑底鄉悄悄崛起,并成為主導產業。由于種植花菇需要砍伐大量的樹木,山上的樹木一年年減少,裸露的土地猶如洪水猛獸一天天向人們逼近。帶動村民種樹,把所有荒山便成金山銀山!年過半百的徐道球心中有了一個“宏偉藍圖”。
2000年,他承包了梧桐坑的200多畝松樹林綠化任務。不久,徐道球又選擇了梧桐坑一片荒蕪的山頭,在鄉林業站工作人員的支持下,投入10多萬元,開辟了300多畝的荒山,并開通了通往山林的機耕路,建造了小屋,再次在山上安營扎寨。
“灣種毛竹,崗種樹。”有著豐富的護林經驗的徐道球,對每座山頭做了科學的規劃。他在各個山頭種上了松樹和杉樹,在山腰處種上毛竹。
“坑底這地方海拔高,土層薄,新開墾的土地必須追肥。”徐道球說:“為了節省開支,我在林子里種上了大豆、馬鈴薯、梨樹、桃樹、油柰等農作物,還從山下運來菇腳當肥料埋到每棵毛竹下。”此外,徐道球在山上養起了豬、羊、狗、雞,山下養魚、養蝦,發展起了循環經濟。豬、狗吃農作物,羊吃草,雞吃昆蟲,牲口糞便肥林,狗仔護林。如今在徐道球的林子里已經有了存欄豬10多頭,羊七八十只,雞、鴨無數,魚、蝦成群。徐道球成了遠近有名的“農場主”。在他的精心管護下,如今種下十年多的松樹、杉樹已經長到四五米高,毛竹也已成林。
看著密密匝匝的林子,徐道球說,當初選擇開荒,家里人都不同意。怕他年事已高,且患有骨質增生,身體受不了。再加上家庭原本并不寬裕,將大把大把的鈔票投在一片貧瘠的黃土地里,究竟能收獲到什么,誰心里都沒底,但親歷了他的執著與堅韌,親人們選擇了默許與支持。現年54歲的妻子吳賢招每天都到山上給他送水、送飯。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