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瞻仰者排隊進入毛主席紀念堂。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一種深情,先烈們以生命捍衛人民,人民以赤誠之心相回報,魚水之情始終是共產黨人永葆青春的源泉
4月5日9時,北京,毛主席紀念堂前,長長的隊伍肅穆有序。
這樣的場景,平時并不少見,只是,在清明的日子里,隊伍又長了許多。
“我是帶著孩子來的,讓他知道現在的生活是怎么來的。想到毛主席一家六口為百姓幸福獻出生命,誰能不肅然起敬?!”一位年輕的媽媽這樣表達內心的感動。
為了人民,共和國領袖的家庭率先垂范:妻子楊開慧、大弟毛澤民、二弟毛澤覃、堂妹毛澤建、長子毛岸英、侄兒毛楚雄,6口人獻身,這有多少次的肝腸寸斷,有多少次的傾盆淚雨啊!
為了人民,為了革命,滿門忠烈,在中國共產黨的隊伍里豈在少數。
1928年,湖南衡陽禮梓山豪紳夏家的“天”塌了。2月28日,七子夏明霹,衡陽游擊斗爭領導人,英勇就義,時年不足20歲;3月20日,三子夏明翰被敵人殺害,時年28歲;次日,老五夏明震,中共郴縣中心縣委書記,在郴州反革命暴亂中英勇犧牲,年僅21歲;同年6月,老四夏明衡,湘南婦女運動領袖,光榮犧牲,年僅26歲。兩年后,紅軍攻打長沙,夏明翰的大姐夏明瑋支持兒子鄔依莊參加紅軍,那天,他帶人活捉了偽湖南省反省院院長,在押回紅軍總部的途中不幸中彈犧牲,年僅19歲……
有誰知道,這以天下為公而奮不顧身的忠烈人家在那村間巷陌還有多少?在那無名的墳塋里還有多少?以這些人為代表的黨,誰能不愛?這樣的黨引領的道路,誰不追隨?
于是,我們看到了隆隆炮火中老大爺推車支前的無畏,看到了白色恐怖中孩子們村頭放哨的機警,看到槍林彈雨中柔弱姑娘為渡江大軍搖櫓的鎮定……
史料記載,淮海戰役中,60萬人的共產黨軍隊打敗了80萬人的國民黨軍隊,參與戰役指揮的陳毅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我方參戰兵力與支前民工的比例最高時達1:9。人民的口號是:“傾家蕩產,支援前線。”
1948年秋,戰士張忠孝在參加濟南戰役時壯烈犧牲。他和其他4位解放軍戰士的遺體被抬到了歷城區港溝鎮神武村,正在支前的村民劉修芝含淚掩埋了他們。
雖然日子艱苦,但劉家還是花錢請人做了5個墓碑,并刻上了烈士的事跡。5位烈士中,只查到了張忠孝的姓名和籍貫,另外4位烈士都沒有留下姓名。每逢清明,劉修芝就帶著家人祭掃烈士。在烈士墳前,劉修芝給兒子們立下規矩:“只要劉家還有后人,就要世世代代為烈士守墓!”
1976年,守墓28年的劉修芝老人去世。長子劉振順接過了守墓“接力棒”。每年清明,他都要把在外工作的兩個兒子叫回家一起祭掃。
后來,劉振順患上了腦血栓,大兒子劉延寶又接過了“接力棒”,成為守墓第三代。如今,劉延寶的兒子劉增龍又接下了重任。劉增龍已有了一個五歲的兒子。他說:“這是我們家的第五代守墓人,只要劉家有后人,就會一直守護下去!”
革命者滿門忠烈,用鮮血捍衛人民;人民代代堅守,將真情獻上。
這是怎樣的一種關系?就像種子與大地,有了大地的滋潤,種子才能發芽生根壯大。有了種子的萌發,大地才充滿生機。
1943年,16歲的楊善洲參加了滇西抗戰。一次他被派去參加擔架隊。和他一起抬擔架的是一個叫劉貴的農民。劉貴用繩索將楊善洲套在擔架上,以便滑倒時能拽住他。上坡時,劉貴叫他在前,自己在后;下坡時,劉貴讓他在后,自己在前。楊善洲走得輕松穩當,可劉貴走得揮汗如雨,草鞋磨爛,在山路上留下點點血跡。
人民的深情,讓楊善洲記了一輩子。回報人民,奉獻人民,成為他作為一個共產黨人的信念。幾十年里,他不知為多少群眾“散過錢財”,幫多少百姓解過憂困,自己的妻兒戶口留在農村,二三十年無力蓋一棟新房,三個女兒靠不上他一點關系。他盡一生的忠誠與執著,一心為民,留下身后百姓悠長的懷念與敬重。
國之命在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國共產黨在90年歷程中,以執著的信仰,用鮮血和真情贏得了民心。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1-04-02馬尾區舉行祭掃海戰英烈和革命烈士陵園活動
- 2011-04-02洛江區開展“誦經典 緬英烈”主題活動
- 2011-04-01美仁社區:組織未成年人開展“網上祭英烈”活動
- 2011-04-01福建省悼念見義勇為英烈 深切緬懷表達崇高敬意
- 2011-03-30河北省英烈紀念園迎來清明前首個祭祀高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