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冬日的下午,寒風凜冽,陽光義工愛心社的愛心基地卻溫暖如春。愛心社2011年第一場助殘特別公益活動在這里舉行。單親媽媽張長莉和她的一雙殘疾兒女田海寬、田海雁也在現場,他們曾經接受天津日報資助,且通過天津日報牽線,結識了愛心社社長張秀燕。他們將親手制作的60多件剪紙作品拿到現場義賣,善款除少部分留作基金外,大部分都捐給了現場更需要幫助的殘疾人,讓更多人深切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到場的企業家蔣迪男除了拿出身上的全部錢款響應義賣外,還留下了田海雁的所有聯系方式,他說回去要找公司的電腦高手幫助他們兄妹倆將他們的手工藝品進行包裝,建立一個網店,通過網絡推向市場。
田海雁感動地說:“這些年我們不斷接受社會各界對我們的幫助,我也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把我這一滴水,融入大海,在波濤洶涌中傳遞愛心,使生活充滿陽光和活力。”
了解田海雁的人都知道,其實她一直都是這樣做的。田海雁原本是一個個子高挑,善良開朗,愛說愛笑的女孩子。1999年,父親因癌癥去世,全家人沉浸在悲痛中,不滿20歲的海雁更是沒了笑容。沒過多久,海雁就發現自己走路經常會摔跤,而且越來越嚴重。那時候,她還在一家超市打工,隨著病情越來越嚴重,她已經無法正常工作了,只好在家休養。可怕的是,比她大幾歲的哥哥也開始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到醫院檢查的結果是這種病會越來越嚴重,直至癱瘓。對于一個沒有了父親的普通家庭來講,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失去了父親,自己又成了殘疾,這讓田海雁和她的哥哥無法面對。四處求醫,花光了家里的積蓄。母親張長莉更是經歷了人生最無法想象的悲苦,她反復琢磨著醫生的告誡:這種病和患者的情緒有很大關系,越是抑郁,病情就會越嚴重。于是,她決定要帶著兒子和女兒參加一些社會活動,盡量讓他們開朗起來,快樂起來,讓他們已經不完整的人生盡量充實起來。天性開朗的海雁體會母親的苦心,很快讓自己走出了封閉的自我,將自己融入了社會。除了參加殘聯組織的工療站活動外,在2006年,田海雁開始跟著殘聯的一位老師學習折紙。很快,海雁就喜歡上了這門藝術。每天,沐浴在陽光里,海雁把媽媽替她四處找來的舊書、舊報、廣告紙折成一個個精致的三角,再將這些三角組成一個個有意味的造型,海雁完成的第一件作品是天鵝,看著引頸高歌,振翅欲飛的天鵝,海雁的心里充滿了喜悅,從此,海雁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行動不便的海雁,每天重復著折紙,然后把她的作品送給那些幫助過她的人,正是這些五顏六色的紙張,這一次次的贈送,讓她的生活重現彩虹。
![]() |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