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
烏山風景名勝
道山觀: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年~1619年),原系提學使孫昌裔石屋。清順治年間(1644年~1661年),孫之后代將屋改為寺觀,并在觀前建玉皇閣,觀旁建三寶殿。觀旁有石刻“孫子長讀書處”,觀后為鬼谷子祠和呂祖廟觀,內有金魚池、飛鵲池,大旱不涸,而后漸荒廢。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由漳州人捐資重修。觀外尚有望湖峰勝景。
道山亭:位于烏石山東側。宋熙寧三年(1070年),為光祿卿程師孟所建。亭園置于奇石異木之中,猶如置身道家蓬萊仙境。程師孟命名它為“道山亭”,“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為此亭作記。后亭荒廢。明萬歷初,提學使胡安和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神光寺僧兢妙先后復建?,F有六角亭為1955年重建,1980年又修飾一新。
先薯亭:位于烏石山西側,原稱先薯祠。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何道南所建,歲歲祭祀,以紀念明代華僑陳振龍父子從呂宋引進番薯、巡撫金學曾推廣種植之功德。1980年后修飾一新。
望海坪、鄰霄臺:位于烏石山之巔,四周皆巨石,巖群中有一坪。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行省平章燕赤石華曾建一亭于坪上,名望海亭,后荒廢。清康熙十一年(1676年),邑人蕭震又建一亭于坪上,后又圮廢。望海坪有鄰霄臺,為烏山最高處。臺下西南石壁刻有“海闊天空”四字,每字直徑4米,頗為壯觀。
黎公亭:位于烏石山霹靂巖側。亭呈長方形,高踞石崗,為紀念明代抗倭將領黎鵬舉而建。附近有塊巖石,刻“烏山在,黎公在”六個大字,俗稱“黎公巖”。
般若臺銘:福州最古的摩崖石刻。唐大歷七年(772年),著名書法家李陽冰篆書。般若臺記高5米,寬2米,字徑0.5米,全文24個篆字:“般若臺,大唐大歷七年,著作郎兼監察御史李貢造,李陽冰書”。
烏塔:即“崇妙保圣堅牢塔”,在烏石山東麓。唐貞元十五年(799年),此地建有凈光塔,乾符六年(879年)塔毀。五代閩永隆三年(941年),閩王王延曦在凈光塔遺址上重建。塔七層,平面呈八角形,高35米,塔身除碑刻和浮雕佛像外,用花崗石砌造,年久外表略呈黑色,故俗稱“烏塔”。
(福州晚報記者 趙爽 陳鶴 實習生 林翔/文 張人峰/攝)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1-03-11烏山百花勝景首次重現 花會每天迎客達上萬人次
- 2011-03-07福州烏山花會昨開幕將持續9天 賞花路線先看清
- 2010-09-02烏山南入口煥然一新 “冰壺”新景區4日免費開放
- 2010-03-03烏山賞花正當時
- 2009-09-16烏山將最大程度“還山于民” 滲透更多人文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