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嗅辨都須“六人行”
入行標準很簡單,只要你的鼻子夠平民
要擁有怎樣的鼻子才能做一個“嗅辨師”,答案很簡單,只要你的鼻子夠普通。
“因為你是代表普通人的水平,因此太靈敏或者太不靈敏的鼻子都不行。”蔣智偉給記者介紹了一遍他們工作的流程,聽起來像是一個淘汰制的游戲:
嗅辨師在實驗室反復嗅辨從臭氣采集點采集到的氣體樣品。 董旭明 攝
兩名判定師將采集回來的樣本根據現場的濃度確定稀釋倍數,樣本以純凈空氣適當稀釋后,置于三個嗅袋中的一個,另兩個嗅袋仍裝純凈空氣。隨后由6名“聞臭師”分別以嗅覺判斷哪個嗅袋中含有臭氣。在每一輪聞臭氣時,嗅辨錯誤的嗅辨員會被“淘汰出局”,讓能聞出來的繼續聞,直到6名嗅辨員都聞不到臭氣為止。這個過程中塑料袋里的臭氣濃度也會逐步降低。
最后,根據專業公式,計算出該氣體樣品的臭氣濃度。“干這個性格得果斷,因為其實經過稀釋,氣味已經很淡,有時候就是靠你瞬間的判斷,如果猶豫不決,就會錯過最佳的評判時機。”
“如果工作了一小時,就一定會讓鼻子休息5分鐘,走到室外,聞聞新鮮空氣,讓鼻子放松下來。”小蔣教了記者標準的“嗅辨姿勢,“在當年的培訓中,老師就讓我們不要直接湊到樣品袋上聞,而要稍微和鼻子有點距離,然后用手將臭味輕輕扇到鼻中。”
一路聽來,記者眼中的嗅辨師是個考人耐性的行當,因為每一次惡臭分析都要持續60—90分鐘。“在這段時間里,你要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會比平時更累”。再加上每次分析必須在采樣當天完成,所以“嗅辨”工作一般都是在晚上,如果有好幾組數據,工作量會非常大。
作為新興行業,嗅辨員的工資會不會很高?蔣智偉告訴我們,嗅辨員目前都是環保局的職工“兼職”的,除了嗅辨,他們還要做大量其他的環境監測工作,工資待遇均和其他的環保工作者一樣。
苦嗎?小蔣習慣性地摸摸自己的鼻子:“當時選擇這個職業,就是因為自己是個堅定的環保主義者。現在雖然辛苦,但想到自己是在幫助老百姓,創造一個空氣清新的居住環境,還是很有職業自豪感的。”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1-02-1815名外來工子女當環保志愿者 勸阻不文明行為
- 2011-01-29香港環保組織裸體游行 “向皮草說不”
- 2011-01-28環保型志愿者的“天諾日記”
- 2011-01-28福建出臺實施意見 明確提出實行海陸環保一體化
- 2011-01-26環保型志愿者的“天諾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