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蘇:今后要靠自己的勞動踏踏實實地賺錢
小蘇是18名青少年里年齡最小的,在整個聯(lián)歡會現(xiàn)場,他懷抱著大禮包,始終淚流滿面。小蘇來自海南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在家中排行老三,6歲那年父親病故,大哥殘疾在家,二哥長期在外打工,弟弟尚在讀書。去年,為了不給家里增加負擔(dān),小蘇從老家來到福州打工,因為沒有手藝,他只能給人打零工,一個月下來賺不了幾個錢。于是,小蘇就和幾個工友在福州臺江區(qū)中亭街、寶龍城市廣場一帶靠偷盜行人的手機過日子。“我會好好改造,爭取早日出來,今后要靠自己的勞動踏踏實實地賺錢。”小蘇哽咽著對記者說。
采訪手記:我們不能放棄他們
“我們也試圖聯(lián)系過他們的家人,但多半的回應(yīng)是冷漠、茫然,甚至有的家人直接掛斷我們的電話,盡管他們的家長放棄了他們,但是我們不能放棄他們,社會不能放棄他們。”在采訪中,福州市公安局第二看守所的管教民警雷東鋒向記者說出了他的心里話。
如何對待這些尚未成型的“小樹”,如何能讓他們在重返社會時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成為全社會必須面對的一個難題。意大利著名兒童小說《愛的教育》中曾經(jīng)說過,“世界上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而我們對這些“不幸的孩子”也要有一顆慈悲之心。
這些失足的孩子,很多是在心智發(fā)育尚不健全,還沒有完全責(zé)任能力的時候,由于各種原因,被推到了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起責(zé)任的困境。而此時,一個生日蛋糕,一條圍巾,一副手套,一聲關(guān)照,一個撫摸,一個眼神,一種語氣,一個手勢都有可能成為打開他們情感之門的鑰匙。只有從失足青少年的心理感化入手,讓他們在短暫羈押的日子里,改掉自己身上不良的習(xí)慣,通過“量身定做”的個性言傳身教,幫助他們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為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才能挽救他們,讓社會多一份平安。
(福州日報記者 任思言 通訊員 強振超 文/攝)
![]() |
![]() |
責(zé)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