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自漢代產生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不同歷史時期會出現一些新的方式。
兔年春節將至,您怎樣拜年?登門?電話?賀卡?網絡……民俗學專家們說:無論哪種方式,只要適合自己、適合這個時代,就是好的。
拜年方式要與時俱進
苑利(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導):拜年是中國人重構人際關系的一種重要形式,中國人已經把拜年的這個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拜年,在建設和諧家庭、和諧社區、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確實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如果過分強調“禮數”,有時就會產生出各種各樣的繁文縟節,并使自己深陷其中。中國人在禮數上有個講究,叫“寧落一屯,不落一人”。意思是說,拜就都拜,拜這個不拜那個,反倒會得罪更多的人。這樣一來,拜年似乎又成了人們的一大負擔。
曲彥斌(遼寧省社科院民俗學文化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舊時代,繁文縟節的拜年儀式,是那一時代的社會現實的要求,未必完全不合理。但是,任何事物一當脫離了現實的需要,違背了與時俱進的社會發展規律,就需要進行變革,否則就會遭到拋棄。從古至今,拜年習俗一直在漸進式地變化著,周秦時代以及后世那些繁文縟節的拜年習俗禮儀,在今天已經所存無幾。
原本作為日常社交活動中使用的名刺、名帖,后來衍生為拜年的賀帖和近代以來的賀年片,就是由于人們為擺脫過年那幾天當面拜年的負擔,而采取的一種替代方式。明代杰出畫家文征明寫過這樣的《拜年》詩:“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所言正是拜年習俗的變革與時俱進。
李漢秋(中國民協節慶委員會主任、傳統節日放假的首倡者):拜年的方式和載體要隨著時代發展而創新,短信拜年、網絡拜年都不錯。我認為應提倡親朋聚會、共同游覽、共同觀賞等游樂,滿足現代人的社交需要。現行的送壓歲錢的做法,易導致只重錢數不重情份,我們可以提倡改送“壓歲禮”——送給孩子最需要、最希冀的禮品,禮輕愛心重,孩子可由此感受親情愛心。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1-01-26廈門城管給商販發拜年賀卡 首次如此形式宣傳
- 2011-01-21孝感給道德模范拜年 道德模范獲新春祝福
- 2011-01-17春節各地健身大拜年 促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長效化
- 2011-01-14唐山給道德模范拜年 道德模范獲新春祝福
- 2010-02-23101歲外甥向99歲舅舅拜年 年少時為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