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黃老師”的名號就這樣在村里傳開了。由于村小學的英語教學不是很規范,也沒有專職的英語老師,學生的英語一直都不是很理想。于是越來越多的村民找到黃瑞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得到他的幫助。但孩子們人數眾多,黃瑞超很難一一單獨輔導,在了解到因為村子里的小學沒有英語老師而無法開設英語課的情況后,他主動請纓,毅然決定承擔起村小學英語老師的職責,做一名義務的支教老師,希望讓更多的孩子說上流利地道的英語,讓孩子們上初中后,可以和城市里的孩子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就這樣,黃瑞超成了徑內小學的一名不拿工資的老師。但雖是義務教學,黃瑞超的工作量卻并不輕,三至六年級的英語課都是由他來往教授,有時候一天要上八節課,就站八個小時,都是從早上7點多上到下午5點。
但是支教剛開始時,村民和學校部分老師對黃瑞超這一舉動是抱懷疑觀望態度的,他們不知道這樣一位退休臺商到底能在村子里支教多久,這樣一位沒有學過師范教育專業僅能講一口流利英語的商人到底對孩子們英語水平的提高有沒有幫助。徑內小學校長江育祥說,一個學期下來,黃瑞超不但沒有離開學校,而且讓學生的英語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
此后,村民和老師都接受了,并且非常信任這樣一位特殊的英語老師。為了方便給孩子們上課,黃瑞超在山下蓋起了房子。從黃老師的家到學校大約有3公里的山路,為了方便上課,黃瑞超開始學騎摩托車,結果第一天便在校門口連人帶車重重地摔了一跤,左手脫臼,可是第二天,他依然按時到校,帶著不能高舉的左手堅持給學生上課。為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黃先生在教學中注重互動式和情境式教學,講英語故事、教唱英語歌、用英語做游戲,這些讓孩子們學起英語來輕松了很多。
在村里呆久了,一年下來,黃瑞超成了當地一個地地道道的“鄉下人”,時常可以看到他和孩子們一起跋山涉水,也能看到他在菜地里種菜,而支教的工作讓黃瑞超跟兒女聚會的時間變少了,與太太的許多旅游渡假計劃也因此而“泡湯”,現在除了寒暑假期和春節外,他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留在了鄉下,因為他喜歡這種親近自然的生活,喜歡跟孩子們在一起。退休臺胞黃瑞超義務支教的事跡感動了徑內村的村民,也感動了所有的漳州人。村書記王嘉成對記者說,黃老師現如今是村里的“榮譽村民”,這是徑內村的福氣。
對于未來,黃瑞超說他要完成他晚年的三部曲。第一部是發揮他一生的特長,他用他一生所學到,所掌握的英語知識傳授給我們徑內小學的學生;第二部是,他要關愛老人的生活;第三部是說,要愛護那些孤兒,健康成長。現在他已經完成了第一部曲,第二部就是要到這邊來建老年人的養老院,第三部就是要建孤兒院。
![]() |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