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期《團隊的力量》記者手記
http://www.caoliu14.com?2011-01-12 10:13? ?來源:文明風
我來說兩句
一場歷時兩個半小時的募捐
拍攝這期節目之前,我曾經認真研究過王東育。王東育是石獅市志愿者協會的副理事長,也是青年志愿者分會的會長。看完王東育的資料,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此人擅長組織、管理。2005年的情人節,當時年僅26歲的王東育,策劃了一次為貧困失學兒童募捐的活動,這是王東育第一次獨自策劃此類型的活動。為了辦好這次募捐,王東育整整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精心準備,推出了在情人節當天義賣玫瑰的活動。出人意料的是,這次募捐到了一萬兩千多元,創下了當時泉州地區同類型募捐活動的紀錄。
然而隨著參加志愿活動次數的增多,王東育漸漸發現了一個問題。由于當時石獅市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民間志愿者團隊,他們互相缺乏溝通,結果很多團隊在組織活動的時候,出現了“撞車”的現象。如何才能將社會上分散的志愿者團隊團結起來,實現資源共享,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志愿者團隊的力量呢。王東育找到了共青團石獅市委,將成立石獅市青年志愿者協會秘書處的想法全盤托出,結果得到了團市委領導的鼎力支持。2008年,石獅市青年志愿者協會正式更名為石獅市志愿者協會,突破了共青團組織的志愿者只能是“青年”這一限制。組建1個分會、9支特色服務隊、9個鎮志愿者服務站以及17家團體會員單位。增強了志愿者協會的影響力和組織動員能力。特色化、專業化志愿團隊的出現,大大降低了志愿服務“撞車”的可能性。同時由于加強了各志愿者團隊之間的溝通協作,團隊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而我們這次拍攝的計劃,主題就是舉辦一場為外來農民工的孩子毛毛募捐的活動。毛毛患的是先天性巨結腸癥,醫生介紹動一次手術,所有的花費大約是五萬多元,貧困的父親找到了王東育,考慮到孩子特殊的病情,王東育決定為毛毛舉辦一次募捐活動。
![]() |
![]() |
責任編輯:徐嶸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