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讀研 超過教師年齡限制
35歲的吳芳(化名),曾經是墊江一中學的自聘教師,教了5年高中。為了提高自己,吳芳考了研究生,去年,從一重點師范大學畢業。“我有點后悔當初考研了,現在,幾乎所有的教師招聘都限定了年齡。”吳芳表示,自己想繼續當老師,卻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
吳芳表示,自己的職業素養已經比大學畢業的時候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實在想不明白,為什么招聘教師還要年齡限制。為師者,能者居之,不關乎年紀大小。我才35歲,難道就不能教書了嗎?”吳芳認為,應該取消這條極其不合理的限制。“希望能給我們這樣在教育戰線上奮斗過,又在學術道路上有所追求的人一個機會。”記者調查發現, 年齡的限制,讓一些想再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教師只能安于現狀。
專家說法
“35歲界線”造成極大浪費
重慶工商大學校長王崇舉表示,對于“35歲現象”,已經關注很久了,“這肯定是不合理的”。王崇舉認為,一般來講,35歲左右的人有相當的工作經驗,忠誠度較高,家庭穩定,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35歲不應該是個坎,企業的發展還是應“以人為本”,而不是以“年齡”為本。以前,有的企業可能會考慮,年紀較大的人能做貢獻的時間比年輕人短,會成為企業的一個負擔,但現在社會養老制度已經比較完善,不應該因為年紀而放棄可用的人才。
“現在,不少大學生、年輕人在找工作時,會因為缺少工作經驗而碰壁,而有經驗的年長者,卻因為年齡問題被拒之門外。這似乎形成了一個求職怪圈,讓人無所適從。”王崇舉表示,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用人單位對自己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沒有進行認真的分析調查,才會設置不合理的“硬件”指標。
他認為,企業招聘時,首先應該根據職位來設置條件。一些銷售、IT等行業需要有活力的年輕人無可厚非,可以為年輕人提供鍛煉的機會,但選擇人才應該用人所長,因人而異,如果把“35歲以下”用作招工“硬件”,剝奪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工作機會和就業權利,是一種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也是對人的不尊重。社會應該為大齡求職者創造一定的條件,讓他們充分施展才華、發揮優勢,也能為企業帶來客觀的效益。同時,他還強調,品德和能力是人才的兩個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只看“硬件”指標,而忽視對人性格品行的考察。
在渝中區一機關單位負責人事工作的李女士也認為,新進入單位的年輕人和30歲左右年齡稍長的人,在工作能力上沒有太大的差別,而年紀稍長的人為人處事更成熟,責任心更強。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9-08職場避免流言的五大絕招
- 2010-06-08公務員“個性化”著裝禮儀 秘書禮儀:不可不知的職場禮儀
- 2010-06-08秘書禮儀:不可不知的職場禮儀
- 2010-05-24"偽娘"劉著錯在哪 別把《杜拉拉》當職場厚黑學
- 2010-05-24別把《杜拉拉》當成“職場厚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