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地名
水德宮 既是廟名,同時也作為小巷名,小巷位于新華西路東頭(東月城)南側,往南通炮仔街,因巷道有一座水德宮廟而得名。水德宮,興建年代不詳,祀天上圣母(即媽祖)。陳炯明治漳拆城時廟拆毀,街坊居民依附于城樓重建水德宮廟,因地盤局促,廟建二層,神像供奉于樓上,樓下廟祝活動空間。1997年,新華西路改造時,水德宮廟再遭拆毀,僅遺下殘墻一段,水德宮巷現殘留南半段。
公解[廨]巷 位于新華西路西端,應是公廨巷之誤。該址原為舊縣衙吏廨院落通往縣衙的甬道,民國初縣衙及吏舍為縣立職業學校校舍,五十年代一度作為龍溪縣醫院第一門診所。公解巷現為民宅區的巷道。
濠溝 開鑿于唐代。宋咸平二年(999年)疏浚并全線打通,使之“濠環抱子城”,《漳州府志》記:“城中故有濠溝始于西北而中分之,為東、為西”,宋紹興間擴城后濠溝成為城中排泄水道,“東濠西溝宋設二閘”。明隆慶六年,知府羅青霄發動沿濠居民疏浚暢通之后,設一名百戶長專職負責閘門的管理,既方便船只進出城區,又保證門戶的安全。歷代多次修浚,1950年全面清理和維修。濠溝長約2000米、寬8.5米、深4.5米,兩側駁岸以條石砌成。今雖多段破損,但東濠、西溝仍具排水作用。新華西路是全城唯一貫穿兩條古濠溝的街道,橫跨東濠的路條叫東鋪橋,橫于西溝的橋就是觀橋。這兩座橋梁原都建有橋亭,均是古城“七陰橋”之一。
東、西河墘 沿東濠溝西側的河岸小道。明清時代,水運網絡發達于陸行,濠溝也兼作港道使用,沿濠護岸既是船舶停靠的駁岸,又是貫穿古城的巷道,當年常有小販肩挑小吃沿濠岸來回叫賣,久而久之人稱濠岸為“挑食巷”,因閩南語諧音為“討食巷”或“偷食巷”。現河岸改造成雙側都能通行的人行道。
天慶觀井 位于天慶觀前(今新華西路老干部活動中心),據《龍溪縣志》載:“天慶觀井在元妙觀前,味甘美,可辟瘴癘,舊傳漳土水熱,凡仕宦至者,必先汲此,方不得病。”該井于2002年拓寬路面時填毀。
天慶觀 俗稱“天公廟”。始建于唐開元年間,稱開元觀。唐貞元二年(786年)隨州治從漳浦移入龍溪,十二年(796年)刺史李登移建觀口街,改稱元妙觀。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稱天慶觀。宋端平年間(1234~1236)觀中建有道藏,收有顏耆仲、顏頤仲兄弟從九仙觀臨摹的道經五百六十四卷。主殿祀老子,旁配日、月、雷、電、風、雨諸神,其規模宏大,神像巍峨,是漳州最大型且藏有道經的道觀。民國八年(1919年),道觀被陳炯明軍隊征用為軍營,從此日漸毀壞破敗。到七八十年代,拆毀舊建筑,建老干部活動中心。原天公廟二根蟠龍石柱輾轉到天寶后坑村,九十年代初,海峽兩岸同胞共同捐資,以原天公廟蟠龍石柱為主柱,在該村建一座玉尊宮,人們都稱之為“天公廟”。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