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現在,瑪麗在我的心目中,還是一個很神奇的人物,在她的人生字典里,孩子就是她的一切。看到她,似乎這個城市的喧囂就慢慢遠離,一切歸于自然的本真和純粹,干凈,不留一點痕跡。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當有閑有錢,在家與兒孫享受天倫之樂在許多人看來還是一種奢侈的享受的時候,為了孩子,她離開親人只身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度。這究竟又是怎樣的一個人?當有車有房在大多數人眼里還是生活品質的象征的時候,為了孩子,她賣掉了自己的房子和汽車。
續拍瑪麗,可以說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因為擔心我們的到來會打破孩子正常生活的一切平靜,所以瑪麗考慮再三,直到我們把純紀實的拍攝手法跟她和盤托出時,瑪麗才勉強答應了,可她還是開出了一個條件,就是拍攝的時間不能太長,因為她有太多關于孩子的事情要處理。
孩子,孩子,還是孩子,或許這已經成了她生命的全部。瑪麗說,她要看著這些孩子長大成人,直到自己生命的終結。
從她講述的淚水中,我們仿佛慢慢讀懂了一個老人的良苦用心,原來她早把自己置身于孤獨無助的無聲世界,細細體味,并想盡一切辦法,陪著孩子們一起努力掙脫。
江昌擁是此處我們鎖定拍攝的一個聽障孩子,他是最早進入瑪麗所創辦的新希望康復中心的九個孩子中的一個,就在他還只有7個月大的時候,媽媽就悄悄地離開了,據說是在被醫院告知江昌擁耳朵聽不見之后才離開的。媽媽的離開對一個長大中的孩子來說是一種無盡的孤獨,而留給江昌擁爸爸的也只有萬般的無奈和辛酸。為了更好地照顧江昌擁,爸爸在離康復中心不到5公里遠的地方租下了一間小民房,雖然只有100塊錢,可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負擔。
瑪麗說看到江昌擁的爸爸就像看到自己的兒子一樣投緣,媽媽走了,她要扮演家人的角色,對江昌擁投以媽媽般的愛憐。
跟瑪麗只有一面之緣的,寧德焦城區殘聯的副理事長黃阿妹是這樣給我們表述她印象中的瑪麗的:她非常熱心,非常熱情,她看見一個孩子,不管多臟都抱,抱過來很高興,一起照相。是的,我們用鏡頭記錄下了她跟孩子親密無間的每一個細節,從這些細節中,我們看到的是瑪麗對孩子難以言喻的愛,就像一個母親,呵護著自家的孩子。
寫到這里,瑪麗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有了答案。因為愛,才有四季輪回般自然;因為愛,才有初生嬰兒般純凈。
![]() |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