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方法“常下鄉”
莆仙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目前,莆田市有120多個莆仙戲劇團,每年演出6萬多場,觀眾達3000多萬人次。
“以前,由于時間、人力、資金有限,文化下鄉只能在節慶時期進行,沒有延續性,效果也不太理想。后來,涵江區在全市率先嘗試,要求劇團在正劇前加演半小時左右的現代文明小戲。2005年,莆田在全市推廣這一創新做法,變短期為常年,變幾隊為百團,變數場為萬場,效果非常好?!逼翁锸形麄鞑扛辈块L、文明辦主任陳惠黔介紹“三下鄉”活動創新時深有感觸。
近年來,我省積極創新“三下鄉”活動的渠道、途徑和載體,活動由點到線、由線到面蓬勃發展,覆蓋面和影響力不斷擴大,“三下鄉”成了“常下鄉”。
把集中示范活動與經常性下鄉服務結合起來。在精心組織“三下鄉”示范活動的同時,廣泛開展階段性、專題性下鄉活動,讓農民群眾長期受益。今年初以來,全省開展“千村萬鎮文化行”等文化活動2.4萬多場,參與群眾2500多萬人次。
把城鄉共建與結對幫扶結合起來。建立城鄉共建和結對幫扶機制,廣泛開展“文明春風暖萬家”、“春蕾計劃”等活動,引導沿海發達市縣對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和受災地區開展對口幫扶,使集中下鄉活動向長期性幫扶拓展。深入實施藝術扶貧工程,組織各級文化館掛鉤216所偏遠小學,定時定點定員深入鄉村免費提供藝術輔導,受訓學生達20多萬人次,在廣大鄉村播下藝術的種子。
把行政推動與市場驅動結合起來。積極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模式,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引導社會各方面都來關心農村、幫助農民。福州長樂市在資金上三分之一由政府投入、三分之一由社會捐贈、三分之一由市場運作。泉州晉江、石獅等地發揮民營經濟發達的優勢,形成集財政投入、集體投入和社會融資為一體的投入機制,使文化設施建設和“三下鄉”活動有了源源不斷的“活水”。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