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在于生存教育環境
國家目前已經投資了數百億資金用于推行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作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一個手段,但就實際情況看,對于整個西部地區來說,還尚不能滿足留守兒童的需求,而在云南、四川一些地方看到的情況,讓任運昌簡直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個典型學校的情況是,一年級到六年級共170名學生,住校68人,學校沒有寢室,在教室后面劃出一塊地方兼作寢室,教室前半部分是缺胳膊少腿的課桌,后邊就是床鋪。兩個教室不足40平方米,卻要每間住34名學生,男女分開。走進教室,氣味難聞,孩子們自己起灶做飯,衛生條件比較差,鍋很少洗過,鍋碗里面是孩子們亂煮的土豆白菜,“誰也無法相信這就是事實,但他們就在這樣的環境里頑強地讀書。”
在這樣生存環境下學習成長的孩子,已經非常不容易,如果污名化的趨勢發展下去,那么首先將導致教師、留守兒童家長、代理監護人失去教育信心,也會給留守兒童的自尊自信帶來不利的影響,同時也會給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教師、家長帶來心理鴻溝,不利于其健康成長。
要遏制留守兒童污名化趨勢,最關鍵是要改善留守兒童的教育環境,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要提高農村教師待遇。
有學者在貴州大方縣調查發現,影響留守兒童教育的重要因素是農村教師素質偏低,教學負擔過重,應該說大部分農村教師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但是由于精力所限,對于留守兒童沒有和非留守兒童區分開來,該縣73%留守兒童反映沒有因父母外出受老師照顧,從整體看,農村師生關系比較消極,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必須把農村基層教育師資建設放在首位。
同時任運昌建議在建設農村寄宿學校時,應更加關注質量。而且建議以政府引導為主,并積極吸納一些社會組織加入,共同出力將留守兒童的問題解決好。而新聞媒體和學術研究機構在報道和調查時,不要對其抱有偏見,避免給留守兒童貼上“問題兒童”的標簽。
他認為,“兒童最高利益原則”神圣不可侵犯,國家有關部門必須盡快采取果斷措施,社會各界務必立足于現代教育追求教育公平、促進城鄉社會和諧發展的高度,系統優化留守兒童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努力改善他們的發展前景與人生命運。“留守兒童本身沒有問題,大有問題的是其生存發展環境。”(車輝)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12-02“我想和爸爸媽媽在一起”——走近留守兒童
- 2010-11-30亳州市讓留守兒童在關愛中成長
- 2010-11-25長豐縣舉辦留守兒童法制講座推動平安校園建設
- 2010-11-25[河南] 濮陽清豐縣“12345”行動關愛留守兒童
- 2010-11-24[安徽] 亳州市新建留守兒童之家近千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