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上最后一個吃“皇糧”的人
從杭州乘車到舟山,再乘船到嵊泗,再轉船到壁下,記者終于登上了東海深處的壁下島,沿著崎嶇的山道,攀援到設在小島山崗頂上的衛生站。
眼前的衛生站,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擺著2個藥柜,由于年久失修,木頭早已泛黃;診室案頭擺著1個大木算盤,1本眼耳口鼻科的醫書,還有5本厚厚的居民個人健康檔案;出診用的紅十字藥箱已斑駁破舊。
瘦小、黝黑、兩鬢飛霜的鐘杏菊憨厚地笑著,臉上滿是慈祥。
鐘杏菊1954年出生在壁下島上的一戶漁家,幼年時母親患急性肺炎,因島上醫療條件太差不治身亡。喪母之痛錐心刻骨,從此小杏菊矢志學醫。1974年,壁下鄉推薦鐘杏菊上師范學校,她再三懇求,如愿入舟山衛校讀書。畢業后,鐘杏菊主動要求到壁下鄉衛生院工作。在縣醫院10個月進修期滿,老院長欲挽留她在縣醫院工作,她卻毅然回到孤島工作。
上世紀70年代末,壁下公社醫院所在的壁下島,常住居民有350多戶,1250多人。她因業務出色很快擔任了主持工作的副院長,手下僅兩個兵。漁汛時節,萬余漁民齊集,負擔重,責任大,而公社醫院經費緊缺,連常用藥品也無法配備。鐘杏菊把家里所有存款全部拿出來,用籌集到的3000元,配置了常用必備藥品,保證了漁民的基本用藥。2004年壁下衛生院建制撤銷,衛生院居然還留下近8萬元的積蓄,全部上繳。
壁下島缺淡水,平時飲用靠井水和經沙子過濾后的雨水;照明則靠自己發電,限時供電;島上無法種植農作物,也沒有菜場,生活必需品都要到島外集市補給,從島上去最近的集市要乘3個小時船,而且每天只有一趟。
壁下社區主任謝慶法說:“壁下島地無三尺平,在島上除了步行其他交通工具都沒法用。遇風浪常常十天半月出不了島,吃的用的都成問題,一旦生病要上縣城醫院那就更難了。”
上世紀80年代初,一個漁民海上作業時摔傷,因醫療條件太簡陋,鐘杏菊眼看著傷者死去。此事給鐘杏菊打擊很大,小島缺醫少藥的現實急需改變。
鐘杏菊剛來壁下島時,島上還有1000多村民,逢上漁業捕撈高峰期,外地的漁民也會過來打漁。那時候衛生站最多時有7位駐島醫生,要為小島居民和在附近漁場作業的上萬漁民提供服務。而現在,常住島上的只剩下百來人,禁漁期時人最多,也就兩三百人。這些小島居民,60歲以上的占半數。
駐島醫生都不安心。一位駐島青年女醫生說:“如果讓我回家,不管是九級風、十級風都不怕,只要有船讓我走。休完假,回壁下時只想抱著媽媽哭,不想來。”
其實鐘杏菊的編制1995年就已調到嵊泗縣婦保所,只要她想走,只要提出來就能離開,但她卻選擇了堅守。
2004年3月,壁下衛生站撤并入嵊山中心衛生院。最后一位戰友——與鐘杏菊相伴共事25年的李靜菊也調走了。小島上的學校、糧站、供銷社、信用社、郵電所等縣屬單位均已撤離,連政府機構都已不常駐。鐘杏菊是壁下島上最后一個吃“皇糧”的人。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11-18在感動中互相溫暖互相激勵 “身邊的感動”百期回顧
- 2010-11-10母親“繡畫救子”感動眾人 社會各界爭獻愛心
- 2010-10-29感動! 風雨12年 弟弟推著姐姐去上學
- 2010-10-29(身邊的感動)陳繼明 省里來的扶貧隊長
- 2010-10-29女孩世博會撿到相機被全家福感動 發帖找到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