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增加些、負擔減輕些、機會多一些——
弱勢群體期盼生活能有持續的改善
面對現實的困境,底層人群有哪些期盼?
張中周眼下想得最多的是自家的茶葉上市后能否賣上好價錢,兩個孩子接下來上大學的學費能不能多減免些,自己和老伴的身體能不能好一點。對于一個正在脫貧過程中的農村家庭,實在經不起一點意外和風浪。萬一家里人誰要住一次醫院、動一次手術,張中周肯定就得回到那種愁吃愁穿甚至到處借債的日子。“真的想穩定脫貧。辛苦了大半輩子,也該過幾天穩當日子了。”
“現在的物價漲得太快了,以前買的最多的大白菜從2毛錢1斤都漲到1塊1毛錢了。”肖啟仙說,眼下,自己也不奢求什么,就是希望低保金能隨著物價的上漲逐步提高,這樣就能給自己買份大病統籌險和養老保險。由于實在拮據,55歲的肖啟仙,硬是沒舍得花錢買這兩份保險。但隨著年齡增加,肖啟仙真擔心有一天連擺地攤都干不了,那時沒有任何養老保障的她該怎么辦。
來自河南省上蔡縣的張永剛,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個工地當小工,能在北京有個穩定的住所,是他最大的夢想。“北京的商品房我們肯定買不起,只能寄希望于政府把農民工也納入到廉租房申請對象中來。”張永剛還有一個心愿,“打心眼里希望政府能幫我們解決子女進城上學難題,這是農民工普遍的心聲。”每年元宵節前后,張永剛準備離家打工的那幾天,女兒都會形影不離地粘在父親身旁。“女兒很懂事,什么都不說,心里不愿我走,想多和我呆會兒。”每回,張永剛都心酸得想流淚。
曾經的下崗職工胡常躍認為,對于弱勢群體,最重要的是給他們改變的機會。1998年,胡常躍從云南滇中化工廠下崗后,吃過低保、受過親友接濟,后來奮發圖強,創業開書店,安置了多位下崗職工就業。“那幾年,我們下崗工人是弱勢群體的典型代表。其實,絕大多數下崗工人都希望自給自立,只是原來工作內容單一,技能不突出,不知道往哪方面努力。”作為一個“過來人”,胡常躍特別希望政府聯合企業,根據市場需要給弱勢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幫助他們順利再就業。“公益性崗位應盡量多照顧那些再就業困難的‘4050’下崗職工。”胡常躍說。
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社區的劉靜芬對分配公平特別敏感。劉靜芬下崗后,在社區當了5年的清潔工,月收入從1200元漲到了現在的1700多元。“平均1年漲100元,還趕不上物價漲,你看看小區的房價,5年前一平方米賣5000元,現在賣三四萬元。” 劉靜芬說,每天看著小區業主開著各式高檔汽車進進出出,心里真不是滋味。“這年頭,就是有錢的越來越有錢,沒錢的苦哈哈!沒辦法,只能怪自己沒本事。”
華中師范大學減貧與鄉村治理研究中心陸漢文教授認為,對于弱勢群體,首當其沖的問題肯定是保生存、告別貧困。這就要把促進就業、加大扶貧開發作為改善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狀況的優先選擇,千方百計提高他們的收入。
“貧困只是弱勢群體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種表現,發展能力差、發展機會少是他們弱勢的普遍性原因。”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馬龍龍告訴記者,只有針對這兩方面著手,才能有效改善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況。這就要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讓他們獲得更多工作和發展的機會,更充分地參與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 |
![]() |
責任編輯:陳楠 |